
如何应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孩子感冒时可以伴有腹痛,或是经常的反复的、无规律的腹痛,到医院一查,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很多家长就十分焦虑:不知道“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什么病?尤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超声回报:腹腔内淋巴结肿大,家长就会更焦虑了,这病怎么治不好了?
下面就谈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急性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科常见疾病,多属病毒感染,常与呼吸道、肠道感染有关系。好发于7岁以下的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典型表现为在上呼吸道感染后有咽痛、倦怠不适,继之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约20%的病儿会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中腹痛是主要症状,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在疼痛发作间隙症状较轻。腹痛可在腹部的任何部位,但因病变主要侵及末端回肠的一组淋巴结,故以右下腹和脐周为主。最敏感的触痛部位可能每次体检不一样,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不似急性阑尾炎时固定,并且程度较急性阑尾性炎轻微,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偶可在右下腹部扪及具有压痛的小结节样肿物,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当患儿在临床上出现发热、腹痛、呕吐且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发生于肠道炎症之后,无腹肌紧张者应考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因:
发病原因多是由于远端回肠的淋巴引流十分丰富,回肠、大肠区淋巴结多。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后,病毒、细菌及其毒素沿血循环到达该区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病毒感染者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但培养为阴性。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炎不同于病毒性淋巴结炎,细菌侵及的淋巴结多表现为淋巴结内急性炎症反应、出血及坏死,淋巴结内可分离出沙门菌。
患儿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出现高热、腹痛者应考虑到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可能。及早行腹部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防止疾病的误诊,有助于正确处理病情,指导治疗,提高疗效。诊断标准:结合国内外文献,超声确定淋巴结肿大的标准:正常肠系膜淋巴结直径小于7mm;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淋巴结长轴直径大于10mm,短轴直径大于5mm,纵横比大于等于2为肿大;横径大于1.5CM提示病理性肿大。淋巴结内血流的分布:血流信号沿淋巴门分布,该型通常见于非特异性炎的淋巴结。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
若已确诊,排除阑尾炎等小儿外科急腹症,多采用保守治疗,一般主要治疗方案是:1.暂时禁食,静脉补液,利于肠道休息,轻症的可以暂时少食;2.如果检查血常规提示病毒感染,建议抗病毒治疗;3.可给予腹部理疗(如暖水袋热敷或就近就医给予超短波等),但如果患儿腹痛较重建议暂缓理疗;4.如果检查血常规出现白细胞增高等感染征象,可以口服或静脉输液注抗生素等;5.相应对症处理,如腹痛可口服解痉止疼药物,如颠茄合剂等,发热给予退热药物等。
“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预后:
预后非常好,大部分不需任何特异治疗就可康复。部分患儿经抗炎、抗病毒治疗后预后好。死亡罕见,可能只发生在出现继发性特异性细菌感染时(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淋巴结破裂及破裂后引发的脓肿与腹膜炎)。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因为免疫功能不健全,任何对其机体产生刺激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淋巴结肿大。多数孩子都是一过性的功能性腹痛,腹痛一般不超过十分钟,痛过后一切正常,这主要与儿童胃肠道发育还不完善,饮食不规律、不合理等因素有关。当孩子腹痛发作时作彩超检查,多数能检查出肿大淋巴结,并不一定都需要使用抗生素,规律合理饮食,注意休息,如伴消化不良,用助消化药物即可,孩子们都可能自行痊愈。
本文是彭旭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