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明原因发热
定义
发热是机体对致热因子作用的一种调节性体温升高反应,基本机制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水平升高,导致机体散热减少而产热增加。晨起静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以上时,称为发热。1961年,Petersdorf和Beeson提出了不明原因发热(FUO)的概念,定义为肛温>38.3℃至少3周,并且经过>3 d住院或至少3次门诊就诊的详细检查评估均未找到发热原因。这样定义初步排除以下几种发热:(1)可确诊的某些病毒感染;(2)病因较明确,诊断较容易的短期发热,如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3)短期内可自愈的原因不明发热,多为病毒性感染;(4)表现为低热的功能性发热

诊断思路
疾病相关性 发热与许多疾病相关,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FUO的主要原因,几乎占临床发热病因的一半以上。200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报道入选了1854例FUO患者,其中感染性疾病所占比例为62.73%。
感染性疾病根据感染病原体可分为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特殊病原体感染等,根据感染病灶可分为局灶感染和全身多系统感染。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根据发热时程分为短期发热(<4周)、中长期发热(>4周)。欧洲近期报道,FUO患者中感染性疾病仅占15%~30%,包括肿瘤在内的非感染性疾病占10%~30%,结缔组织病占33%~40%,其他疾病(如药物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人工热)占5%~14%,最终仍诊断不明占20%~30%。
坚持特征定位原则
临床医生鉴别发热时,总体上要把握两个要点:1.注意发现“定位”线索,对可疑诊断作初步分类。无论是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往往有常见受累部位,即一定特征性的“定位”表现。如肺部感染时胸部听诊往往有干湿啰音,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阴影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往往有颅内压增高征及脑膜刺激征。2.即使是疑难病患者,具有非特征性表现的常见病仍较罕见病更多发。医生需注意把握一些常见病的非特征表现,如心内膜炎患者存在心脏杂音,肝脓肿患者存在肝区肿痛、叩痛,胆道感染患者存在黄疸、墨菲征等。
针对性、多时间点采集线索
医生在收集病史和体格检查时要做到有的放矢,以“我希望发现什么”、“哪里可能有线索帮助我明确诊断”为目的。入院初期询问病史和检查时,医生或患者不可避免有所遗漏,甚至一些患者有意隐瞒病史而对疾病诊断和病因判别产生误导。对于一次检查不能得出结论者往往需要反复询问和检查,一个细微的线索都可成为诊断的关键。
此外,疾病的发展有自身的时间规律,有些症状和体征是逐步显现出来的,因此重复检查是必要的。在有的放矢和重复检查两个原则下,多数FUO患者均可获得明确病因诊断。
辅助检查有侧重
进行实验室等辅助检查时应明确,血、尿、便三大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胸部X线和腹部超声等检查为所有FUO患者必须进行,针对不同病情筛查应有所侧重。
疑诊感染性疾病 进行各疑诊感染部位标本的病原学培养或抗原抗体检查,包括血培养、尿培养、骨髓培养、各种分泌物/引流液培养、布鲁杆菌培养/血清学检查、伤寒的肥大/外斐反应、支原体/衣原体的抗体、军团菌的抗原、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等。疑诊结核时可查针对结核的T淋巴细胞培养/γ干扰素测定、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抗体检测等。
疑诊风湿免疫性疾病 检查自身抗体和血清标志物,包括抗核抗体、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中性粒细胞抗体、类风湿因子等。
疑诊血液肿瘤 进行CT、磁共振成像、同位素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支气管镜、胃镜、肠镜等内镜检查;骨髓、淋巴结及相应组织穿刺活检或手术探查;甲胎蛋白、肺癌/胃肠道肿瘤标志物检查等,甚至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CT检查等。
疑诊其他疾病 如疑诊甲状腺疾病,需进行甲状腺功能、甲状腺抗体检查及皮肤的活检等。检查应避免“漫天撒网”、“面面俱到”,从而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降低诊断难度并减轻患者的痛苦。

本文是李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