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发表者:郭灵雨 人已读
患者,男,52岁,汉族,农民。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常感右面部肿胀,疼痛未予治疗。一个半月前,感面部肿痛加剧,常伴前额部阵发性放射样剧痛,难以忍受,遂就诊于当地县医院。县医院以面部感染、冠周炎收住院。
入院后予以抗炎止痛,脓肿切开引流治疗(患者诉切开后无脓,但有较多的血样液体流出)效果不佳,疼痛加剧。2d后又拔除右下第三磨牙,拔牙后告之此牙无牙根。疼痛无缓解,拔牙3d后面部肿胀加剧,伴张口困难,阵发性颌部疼痛间歇时间明显缩短,持续时间长,放射样疼痛更为剧烈,县医院继续予以抗炎止痛治疗,无效,遂来本院就诊。
检查:一般情况好,颌面部左右不对称,右面部以下颌角为中心肿胀明显,局部轻度充血,体温较高,未触及乒乓感及波动感,肿胀区中央扪及一(5×3) cm2的硬块,质硬,界不清,压痛(++),右髁状突动度减弱,右外耳道冲击感减弱,右耳屏前压痛(++),张口度2 cm。右下磨牙区龈颊沟膨隆,无波动感,右下第三磨牙拔牙窝内充满了结节状,暗紫色的新生物。右下第一、二磨牙松动(++)。
下颌曲面断层片示右髁状突,喙突及右下颌角及升枝处骨质呈弥漫性破坏,边缘不清,骨膜反应重,无新骨形成。术后病理诊断为:颌骨骨肉瘤。
讨论
颌骨骨肉瘤占全身骨肉瘤的5%,好发于30岁左右的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肿块,疼痛和牙齿松动。颌骨骨肉瘤发病率低,临床少见。
分析本病例误诊原因大致有下面几个方面:
(1)颌骨骨肉瘤临床发病率很低,医师对此病缺乏认识。
(2)诊治过程中思路单一,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炎症是绝大多数面部肿痛的致病因素,但并非唯一,本病例的首次诊治过程中,始终围绕着炎性反应进行。以面部感染、冠周炎收入院,抗炎止痛治疗后,肿未消,痛未减,未分析原因,即行脓肿切开引流。切开后,只有血性分泌物,无脓,未作进一步考虑,继续抗炎止痛治疗无效,未查明真正原因,盲目将右下第三磨牙当成了病源牙拔除,导致张口困难病情加重,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后的结果与之前的目的均不相符,但未能引起经治医师进一步拓宽思路,探究原因,仍继续抗感染治疗结果肿痛更加剧烈,疾病向更为严重的方向发展。
(3)医师诊治过程中缺乏强烈的责任心,仔细的查体和必要的辅助检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做脓肿切开前如能认真查体,掌握脓肿切开的适应征,明显的波动感是不会轻易切开的。②拔右下第三磨牙前如能认真地查体,就会发现右下第一、二磨牙也松动,为什么松动?此时如果行根尖片检查就会发现此牙无牙根,骨质有溶骨现象。③牙根的形成是牙齿萌出的动力,此牙无牙根,有违常规,仔细观察牙冠下方,是易发现根吸收的,为什么吸收?联想至面部肿痛,抗炎治疗后无效,做一下颌骨的曲面断层片或侧位片是很容易发现下颌骨骨质破坏的。④拔牙后,症状加重,伴张口困难,如能查看拔牙窝的情况,充满了结节状的暗紫色的新生物,而不是凝血块,提示了拔牙窝的异常现象。
误诊的预防:(1)加强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掌握本病的临床特点;(2)临床医师加强责任心,认真查体,在诊治过程中多一些客观体征,少一些主观臆断,对一些诊断不明的疾病,试验性治疗效果不佳时,要复习病史,完善检查,拓宽思路,勤于思考;(3)在诊治疾病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合理的辅助检查协助诊断,本病例中,如果医师在患者首次就诊即行下颌骨的X线检查,那么对于诊断大有帮助。
来源:临床合理用药2014年7月第7卷第7期中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7-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