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呵护生命,从心开始
我国每年有几十万人遭遇猝死,其中大部分被证实为心源性,足以说明心脏在生命中所处的“前沿”位置。很多人认为心源性猝死没有任何先兆,防不胜防,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在猝死的威胁真正到来之前,总有一些“蛛丝马迹”警示将要发生的事件。例如,有些人可以出现阵发或持续的胸痛心慌,或突然“胃痛”、恶心甚或呕吐,或突然眩晕、眼前阵阵发黑。这时候,千万不要简单认定是普通的心绞痛、胃肠疾病或头晕,而应迅速拔打120求助电话。如果病人随身携带有远程心电监护仪,应立即放在胸前,实时纪录心电波形并发送到监护中心。此时,心电记录仪上很快可显示由监护中心反馈回来的诊断和治疗意见,以便有效实施自我保护和自救,最大限度地减少悲剧发生。
一般来说,这类恶性心脏事件多发生于长期在高强度的心理压力下生活,或长期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的都市人群中,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平素身体过于安逸,但是精神压力巨大。短时间内精神骤然高度紧张也易发生这类事件,如长时间疲劳驾车、考试前突击等。人们对这类疾病还有一个说法叫“疲劳死”,属于现代生活方式和都市病的最严重后果。
就心源性猝死而言,大部分源于突发的心肌梗死,其直接原因是由于骤然出现大面积心肌细胞坏死,走行于心肌中的心脏兴奋传导系统功能紊乱或系统“瘫痪”,引发致死性心律失常,其直接祸首是负责营养心肌的冠状动脉病变。如果冠状动脉血管弹性降低,功能失常,易导致血栓形成;如果存在粥样硬化斑块,可导致管腔狭窄;如果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可导致冠状动脉的挛缩甚至闭塞。这些血管功能或器质性病变,是发生心肌梗死的基础,也是生命的隐形杀手。由于早期血管病变多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普通的健康体检不能检出,因而常被忽视,耽误诊治。因此,除平时注意远离不良生活方式外,还应关注自己的心脏和血管,关注自己的“血管年龄”。尤其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在定期接受常规体检的同时,应定期进行心血管的专科检查。如专门的动脉硬化检测可通过计算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方法,测量出人的血管年龄,如果测出的血管年龄小于人的实际年龄,说明血管健康状况良好,反之则提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隐患增加;血管超声检测,发生动脉是否存在硬化斑,以及是否存在容易脱落成为血栓的不稳定斑块。这些需要及早检查与防治。
呵护生命从心开始,拥有健康的心脏,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本文是李方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