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杰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科普 - 腹股沟疝诊治路径

发表者:袁玉杰 人已读

股沟疝绝对是常见病、多发病,只是大多数人都未曾那么在意自己身体的变化,又或者疝气多数情况下都未曾打犹日常生活。然而,疝气是一种你不管它,它会越来越放肆的疾病,外科医生还是主张早点解决它。得了(腹股沟)疝气,不用太慌张,下面的指南意见或许可以帮到你...

下图为欧洲疝学会(疝气最早成立的专业协会)就腹股沟疝气诊治提出的临床解决流程:

2017-06-16_08-38-59.jpg

注:此图为2009年提出的诊治意见,一直延用至今。在没有新的诊治指南出现前,我们暂且参考此版意见进行疝的处理

【科普注释】

1、关于腹股沟疝——认识与了解它

  • 大腿根部与腹部交界区突出的包块

  • 可大可小,多可推回去,但容易再冒出来,多数情况会越来越大

  • 一般不痛不痒,偶有牵拉感,极少数会肚子胀痛、局部红肿

groin hernia.jpg

2、什么是绞窄疝——千万别得这种疝气,一不留神就会命悬一线

  • 包块推不回去 + 局部红肿疼痛 + 腹部胀痛难受 + 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 之前包块不大,突然变大且不适感强烈

  • 外科急诊,一定要去当地“大医院”急诊处理,千万别去“小医院”:绝对是浪费时间+生命,最后还是会被推到“大医院”,相信我!

stragulated hernia.png

3、Lichtenstein和腹腔镜是什么东东?

  • 前者是成人腹股沟疝气手术治疗最流行的术式,腹股沟区开个小刀口(4-6cm),会放一张补片(网片)加强薄弱区

  • 后者是通过内镜(可以理解为放大镜)在皮下层建立一个空间进行疝气修补的术式,也会放一张网片(较前者更大一些)加强腹股沟区

  • 手术后,术区均不会有张力(即那种说不出来的 “牵拉感” )

4、前入路 | 后入路 又是什么意思?

  • 简单说,就是手术第一刀怎么下,怎么到达疝囊区!

  • 前入路 – 从体表下刀逐层分离至腹外斜肌腱膜再至腹股沟管,最后到内环(疝冒出来的地方)

  • 后入路 – 从腹腔(体内)到壁层腹膜,再到腹膜前区域,最后到达内环口

  • 变异路径:从脐环旁下刀,进入腹直肌后鞘前方,再向下到达腹横筋膜下方,最后在腹膜前间隙到达内环口

  • 总之,这些都太过专业了,没有学习过“人体解剖学”的人士是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感兴趣可以找我索取相关图文资料脑补一下!

5、有经验的医生为什么会选择“TEP”,而不选择TAPP?

  • 有经验:可以非常熟练、安全地完成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

  • TEP / TAPP:腹腔镜疝修补的两种术式,均为“后入路”途径

  • TEP – 更省时省力,但技术难点多,掌握起来更困难

  • TAPP – 入路更直观,更易了解疝位置,但需要缝合壁层腹膜

6、复发疝该如何界定?

  • 初次疝修补术后原术区再发的疝气,总体发生率不到1%

recurrence.png

  • 其他地方冒出来的包块不算在此范围内

  • 可能诱因:手术没有处理好;术后并发症;术后日常护理没有做到位等

  • 怎么治疗:再次或多次手术治疗(没有人可以保证“一劳永逸”,尤其是复发疝)

  • 结局如何:再次复发率更高,可能合并 - 睾丸萎缩、射精障碍、缺血性睾丸炎、腹股沟区慢性疼痛、伤口感染等问题。所以首诊及术后日常护理很重要!

7、观察等待真的可以吗?

  • 一般不推荐,除非是很小(疝囊直径<1cm)且没有任何不适症状

  • 观察期间一定要注意规避诱发腹压增高的因素,如肥胖、频繁咳嗽、便秘、重体力劳作等

  • 定期评估:每半年~1年做一次体表包块B超的复查

  • 逐渐增大,还是要积极处理,防患于未然吧

cartoon recurrence.png

---引自《Schein’s Common Sens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Surgical Complications》

【名医语录】

macvy.jpg

“Hernia repairs are like sex... you have to do what works best for you, with the minimum of complaints afterwards.”

——Angus G. Maciver

直译:疝修补就像是“爱爱”,尽全力做你擅长的事儿,事后才会得到最少的抱怨。

(我的翻译:疝修补就像做爱,千万别分心,不然后果很麻烦,你懂的……)

(非喜勿转)

袁玉杰 医生

本文是袁玉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