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高血压病人如何管理血压?
在经过“过山车”似的春季之后,苏州地区迅速进入了夏季,人们普遍认为夏天是高血压患者血压最稳定的日子。然而,各大医院除了发热、急性肠炎的病人增多外,因血压管理不当而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人数也有所增加。为什么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发病会在夏季形成一个小高峰?这与人们在血压管理上的误区有关。
1、天热了,血压偏低了,可以停用降压药物吗?
入夏,在门诊上碰到很多高血压患者,感觉自己的血压正常了或者偏低了,就自行停用降压药物,或是隔天服药,或是凭感觉服药。其实这类患者的做法是不对的。夏天天气炎热,随着外周血管扩张,阻力下降,血压也较其他季节降低,但降压药物不能随便停服,除非血压太低,不能耐受,出现头昏、黑曚等情况,也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减量、调整降压药物,因为有些药物不仅仅起到降压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起到改善心室重构、减少尿蛋白、降低尿酸、保护靶器官等作用,以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提高预后等的作用。
2、体检发现血压偏高,可以不吃降压药吗?
有人在春季体检时发现血压偏高,平时也没有明显的症状,认为夏天血压会低些,担心“是药三分毒”,常常问医生:夏天可不可以不吃药,通过运动锻炼、控制体重、饮食或者服用中药,就把血压降下来?不管是什么季节,偶然几次测得血压略偏高可以通过运动、改善饮食、控制体重、中药对症治疗等使得血压达标。如果血压持续偏高,尽管没有明显的症状也必须服药。因为我们强调“二害相权取其轻”,只有控制好血压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压才是硬道理,降压药物的副作用(当然要根据药物特点个体化选服),相比患者获得的益处可以忽略不计。中药降压有一定的作用,但平稳降压相比西药来说,力度较小,控制血压还是以西药为主,中药可以辅助,改善患者一些其他症状,如睡眠不佳,心慌,乏力,头昏,纳差等,达到锦上添花的目的。所以广大高血压患者,得了病不要紧,正确看待才最重要。
3、高血压,一定要终身服药吗?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与遗传、饮食、环境、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有关,血压增高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全身血管损伤及重要脏器的伤害风险大大增加,一旦确诊为高血压病,必须通过药物等方法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血压达标是关键。服药是对心脑血管和重要脏器的保护。服药一定要有专科医生的指导,切不可随意服药。
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显示,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估计目前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约为2.6亿,但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知晓率仅为46.5%,治疗率41.1%,控制率为13.8%。有报告指出50~75%的卒中和40~50%的心肌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升高有关。
4、夏天血压偏高,没有任何症状,还需服药吗?
夏季为数不少的高血压患者没有明显的头痛、头晕、眼花、失眠或者其他不适的症状,个别高血压患者即使血压很高,也没有明显的症状,就算是稍感不适也会归之于暑湿而不当回事。其实,只要血压偏高,不管有症状或是无症状,都必须服药,使血压将至目标范围。因为高血压会潜移默化地损伤血管,造成动脉硬化,心、脑、肾、眼等靶器官损害,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如颈动脉内膜增厚甚至斑块形成,左室壁肥厚、扩大,眼底动脉硬化等等,发生缺血或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房颤、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等等。无论有没有症状,高血压都一样会给人体带来严重的危害。
5、夏季如何管理自己的血压?
(1)坚持在家庭中自测血压,并记录下来,观察血压是否达标,便于医生更好地调整用药。另外,有些患者存在“白大衣高血压”,所以诊室血压有时不能客观地反映患者血压控制情况。
监测清晨服药前血压,一天24小时血压不断波动,清晨6点-10点是血压最高的时段,清晨血压是控制全天血压的关键,因为清晨是心脑血管事件危险最高的时段,是降压药作用最薄弱的环节,而且就诊往往不在清晨时段,清晨血压升高很容易被忽视。故应当在每天清晨6-10点之间或者起床1小时内、服药前测量清晨血压。
(2)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用真正长效、平稳控制血压的降压药物,如有血压波动异常,也要到门诊请专科医生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用药。
(3)及时饮水,喝健康水。清晨醒来,是全天血液最浓缩的时候,一杯温水淡茶有利于血液循环。但不能把饮料当水喝;动静适宜,
不能因为怕热而每天窝在家里不活动,傍晚时分是心血管功能最稳定时间,宜在较凉爽的傍晚进行活动,切忌在烈日下锻炼。活动强度以不感到疲惫为宜,时间不宜超过1小时;饮食清淡,夏季人的消化功能减退,食欲下降,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黑木耳、豆制品等,经常吃一些瘦肉、鱼类,尽量少吃过于油腻或高脂肪食物。饭菜不宜过咸,食盐过多会使血压升高诱发心绞痛等;稳定情绪,夏季的心情一定不能烦躁,心情宁静了,交感神经张力就会下降。血压、心率、代谢、体温也随之下降,人体有强大的适应环境的能力,不论外界环境怎样,只要心理平衡,心态宁静,就能起到极为显著的稳定和调节作用。
本文是刘海燕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