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兵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媒体报道

被害妄想症的家庭治疗探索

发表者:杨继兵 人已读

这首发原创(部分引用啊)就献给知乎吧。

一、引子
“楼上生活着一家三口,大爷、大妈和未婚大龄女。大爷有黑社会背景,家里超有钱,从非洲,对,从非洲运来很多机器,什么先进的机器都有。”

“开始他们可以委派小鸟来跟踪我,看我都去哪里,小鸟会叫pizza、pizza,他们以为我不知道,但是我发现了。”

“他们后来有跟踪器,可以装在我脑里,跟着我到任何地方,连上厕所都不放过,太不要脸。我做个饭洗个菜,还说我是为了吸引男人,多气人。”

“他们弄的我好头痛,给我发了很多气功,有时让我喘不了气,还动不了。”

“晚上他们会用照射器照我,有时候让我觉得好热,像火烧一样,有时候又让我觉得好冷,加了冰一样。”

“他们就是想害我,我都搞不清楚,我多好一人,从来不害人,为什么他们要那样对我?”

“最近,他们还增派人手了,多了三栋的一户人。那户人也是的,居然帮着坏人来整我,整天不睡觉的轮流来。”

“你不要不信,等我死了你就知道是他们害我了。”

“我走在外面,只是经过警察局,他都威胁我,怕我去报警。真想抓了他们,要不是考虑你们的安全,早去警察局了。”

二、背景

我亲爱的妈妈今年68岁,从老家过来大城市和我一起生活。她的婚姻生活不如意,在与继父子女的互动中有很多不愉快经历;她比较坚持己见,容易悲观,更年期过的非常艰难;后来到了大城市更是朋友少,基本没有社交生活。从5年前起,开始只是心情压抑,被楼上一家人吵的精神衰弱,现在却严重到了得了实质的精神疾病。上面引子里的话,其实很具有代表性,典型的被害妄想症患者的话。

真实世界里,楼上的确实也不是善主。早前也出了几件不愉快的事件,例如楼上洗衣机水管直对着我们的盆栽淋水,他们解释是不小心的,例如楼上洗我们的阳台玻璃屋顶漏水淋湿了我家干货,他们开始不承认家里有人,例如他们不小心砸碎了我家另外一处玻璃。楼上的户主是一个四十多岁女人,号称某公司董事,老公换了几波,越换越年轻,生活混乱,经常3点回家开始乒乒乓乓一轮声响,最奇葩的是某年快过年了凌晨4-5点搞大扫除。偶尔户主的妈妈会来,我们投诉他们家时,物管上去无论怎么敲门都不会开门的那种人。

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就像一个很不好的消息,我们都会经历几个阶段的心理变化,开始的不愿意相信,然后愤恨为什么自己这么倒霉,再到麻木了无所谓,最后到了关键期你选择继续消沉还是谷底反转重新面对解决并积极正念。得益于少年价值观形成期所阅读的众多心灵鸡汤书籍,我始终能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无端乐观的人,所以最后终于谷底反转了。但不是每个有被害妄想症亲人的朋友能走到那一步,在百度贴吧里,我看到最多的还是第二阶段——恨怨恼怒烦,走不出来的。确实,这是个大难题,我努力找了很多书都没有专门针对治疗的,当自己以为成功了,第二天她又会恶化,反复来回,考验心智。究竟怎么做更好,如何沟通更好,于是我想要不我来起个头,大家一起看看是什么情况,有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

还有一个原因,不少得了精神疾病的患者,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受到歧视,不少人类似有对待重大传染病时的态度——避之不及。再加上总有媒体报道精神病人砍人什么的,人们总是以生了精神疾病为耻,让社会治疗雪上加霜。其实,我与妈妈同住,经常在一起,她基本没有攻击性,能正常过日子,沟通也算顺畅,能理解我说的话,并无太多差异的。

三、确诊

如何一步步去检查的?

妈妈是炜疾忌医的,比较相信中医。最开始,我们是以“头麻、膝盖痛”去看了中医院的号称某某派的主任医师,妈妈已经受影响久了,自己本身也难受的,所以她同意了。中医也是做大量检查的,例如头晕眩晕,给做了双侧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都没太大问题。然而开了中医后,她反而更不舒服了,于是拿着药方问了我姨丈(姨丈在老家也是老中医),姨丈说那个某某派主任医师开药思路错了,什么火旺不合适。

然后妈妈又痛苦了一段时间,我再次劝服她去看西医。我觉得她那时候她容易胡思乱想、情绪很低落,头痛等等,找了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主任医师。检查了颅脑CT、甲状腺素等等,没有问题。主任医师耐心听完妈妈的讲话,居然当面和我说,这些检查都没有太大问题的,建议你带妈妈去KN医院(当地的精神病医院)看看吧。

那段时候妈妈一直都不舒服,她烦躁的时候,会放很大声的歌曲,来对抗楼上的人,我们家买了10个左右的MP3外放喇叭,整天放,放的我老公儿子都受不了,不愿意回家了。中间很多很不愉快的交锋。我开始一直忍耐,用理解她的方式处理她的问题,给她不断的买MP3喇叭,忍耐她的奇怪,并劝解老公儿子理解——当时我认为那是宣泄负面情绪的途径。直到家里每个人都变得很奇怪,噪音更是影响了情感情绪,家庭感情岌岌可危,最坚韧的自己在儿子私下和我说话中骂了他外婆我妈妈之后,我整个就崩溃了——对老公儿子的内疚、对未来的无力感、对所有人不能配合我的怨恨、对自己居然产生这么怪异感受的失控感……我一下子就跑出家门,一边开车一边哭,一直一直哭,老公给我电话我也没接,那时候真是到了绝境的感觉——完全失控、没有出路。哭了两个多小时,自己好过了些,接了电话,老公劝了两句就把电话给了儿子,儿子说:妈妈,对不起!——噢,再次泪奔~~o(>_<)o ~~

重拾心情,继续前进吧。既然是楼上的影响,换个环境吧——这也是妈妈提出来的,她说她不敢回家了,她几次要到外面酒店住,后来又到本市一个亲戚家住。但是依然能听到人声、觉得楼上还在跟着她。我只能跟着她,那段日子很不规律,经常请假。

我也不知道怎么劝的,反复的软的硬的,反正最后妈妈跟我去KN医院了,直接看了老年精神病科。医生看了之前的所有检查,然后听了我和妈妈分别讲的情况,安排做了功能性近红外光学脑成像(结果前额叶脑功能异常)。

于是基本算确诊了。

四、专家看法

以下来自:于欣《老年精神病学》

妄想性障碍是一组以妄想为突出临床特征的精神病性障碍。妄想常具有系统化的倾向,个别可伴有幻觉但历时短暂而不突出。病程演进较慢,一般不会出现人格衰退和智能缺损,并有一定的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病原因不明。病前性格多具固执、主观、敏感、猜疑、好强等特征。一般认为本病是在个性缺陷的基础上遭受刺激而诱发,由于自负和敏感,对所遭遇的挫折做歪曲的理解而逐步形成妄想。而在妄想的影响下则容易和环境发生冲突,反过来又强化其妄想。生活环境的改变如移民、服役、被监禁及社会隔绝状态,可能会诱发妄想性障碍。老年人中出现的感官功能缺陷如失聪、失明,也容易伴发妄想症状。此外,独居的老年人,生活贫困,与社会生活隔离,也是妄想性障碍的高风险人群。

妄想性障碍通常起病于中老年期,男性的起病年龄要早于女性15-20年。国内缺乏确定的流行病学资料,国外(APA,1987)估计在总人口中其终生患病率在0.05%到0.1%之间。

本病发展缓慢,多不为周围人所察觉。逐渐发展为一种或一整套相互关联的妄想,内容可为被害、嫉妒、诉讼、钟情、夸大、疑病等。妄想多持久,有时持续终生。很少出现幻觉,也不出现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如被控制感、思维被广播等。

被害妄想往往与诉讼妄想相伴随。患者认为社会中存在针对他的恶势力,有计划地迫害他,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不惜代价。患者不断扩大自己的对立面,从最初的对手扩展到一个部门乃至整个社会,谁不相信他讲的话,谁就是被敌人收买了。为此患者会一次次,一级级上告,不达目的,誓不摆休。

嫉妒妄想多见于男性。他们无端怀疑配偶的忠贞,千方百计收集所谓证据,逼迫配偶“招供”、写保证书,但所有这一切只会令情况更加恶化。有时患者会在妄想支配下产生伤害行为。

在老年患者中比较常见的还有躯体幻想,即坚信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失去了功能或患上了某种躯体疾病。

======诊断和鉴别诊断===========

以系统性妄想为主要症状,内容比较固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主要表现为被害、嫉妒、夸大、疑病或钟情等内容。社会功能受损,病程持续3个月以上,并排除相关疾病即可诊断。

妄想性障碍主要应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除了临床表现不具备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外,情感一般保持完好,在不涉及妄想内容时,行为态度和言语均正常。也很少出现人格衰退。此外,老年期情感障碍中也会伴发自罪、虚无妄想,应结合其心境特点予以鉴别。

======治疗和预后================

抗精神病药可以起到镇静情绪、缓解妄想、预防激越冲动行为的作用,但药物治疗最大的障碍是患者不依从。推荐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作为首选。必要时可使用长效针剂。心理治疗对妄想的作用不佳。

病程多呈持续性,有的可终生不愈。但老年期后由于体力与精力日趋衰退,症状可有所缓解。个别患者经治疗缓解较彻底。

五、家庭治疗

上面专家看法能解答很多问题呢,应该反复研读的,里面有很多症状特征并有应对方式,能解答不少的疑问的。

我讲讲我们的治疗方案和情况。

1、药物治疗

KN医院诊疗计划每个阶段有所不同,第一阶段:氨磺必利0.2g,安坦2mg,B-奥氮平5mg,艾司唑仑1mg。KN医院的医生说,我妈妈的情况估计吃两年药,应该能好的。

妈妈吃了药,出现了嗜睡、反应缓慢的情况。但当时我比较坚持,一直让她吃,尽管炜疾忌医,她可能因为爱我,还是吃了。

我曾翻出奥氮平、氨磺必利的药盒,想要看看有什么副作用,第一句就吓坏我了,大概意思是这药吧还有很多需探索的,有致死的可能性。因为作为妄想症的家属,那种精神折磨也是很大的,既然医生说有可能吃药吃好,那就坚持吧,总是要痛了才能彻底治好啊。

可是,后来,没有高血压的妈妈出现了两次血压升高,高低压到200-100,跑去看急诊,都没有查出问题。然后,包括我在内,也在怀疑是不是哪些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

再去KN医院看了,医生回复说,应该没有这种情况。

又跑到市里最权威的心脑内科医生那里看了,医生回复说,应该没有这种情况,可能是脑供血不足导致的血压升高。

反正那段时间,我不敢给妈妈吃那些药了。

再到后来,她不吃药了,妄想症加重,半夜不睡觉,说要报警。哎,我和老公跟在她身后,半夜三、四点,游荡在大街上,那种感觉好凄凉。我陪着她坐在派出所大厅位置上,警察不受理,但态度好好,记了我的电话后,哄着我妈说他们知道了,让我带她回家。妈妈跟着我走出来了,那时候已经六点了,她让我回家,她吃完早餐再去派出所。麻木的我,回家睡下,累极不爱了。到了七点多,警察给我电话,说你妈妈又来了,你赶紧带她回家吧。于是,我又到派出所,再心累还是继续劝,妈妈动容了,她让我送她回老家--我阿姨那里。一夜没睡的我,开了五个小时车,把妈妈送到阿姨家。

姨丈是老中医,给妈妈把脉说,严重的气血不足啊,马上就垮了。哎,泪在心里流,从此决定,放弃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2、心理治疗

尽管专家说的,心理治疗对妄想的作用不佳。但我还是选择了这种方式,摸索着可能的缓解方式。我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但我的职业是工作体验甚丰的HRD,关于人的管理、人性的理解和把握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于是,尝试解答这道困难题目,很不专业的,也算作为补充治疗的一种探索思考吧。

(1)自我保护

就像心理咨询师一样,帮助别人治疗心理问题,也需要别人帮助其治疗心理问题。帮助别人之前,先保护好自己,这样才能更持久并更有效的帮助你爱的人。

**********定性切断**********

不仅保护肉体安全,更要保护精神安全。不仅是自己安全,还有那些相关紧密第三方的安全。妈妈发作了,对着空气咒骂,我听着头都大心很烦,同时我也知道老公和儿子的感受与我一样。我会在各种合适的时间,先打预防针,告诉老公和儿子,那是她自己的问题,她自己都控制不了的病症,她是病人,别拿正常人的标准要求她——是的,你不强求她,对她期望放低,就更容易接受她奇怪的行为,也更容易让自己心情不受干扰。

**********转移平复**********

有时候,我实在受不了,很想发脾气。我能感受到自己情绪变化,于是控制自己尽量不去接近妈妈,开始找让我能专心起来的其他事情做——例如学习、看书、听电音!

告诉自己,等你平复了,做好准备了,再去劝她吧。现在先凉她一旁,让她自我成长吧。

**********重聚热情**********

自己心情平复了,做了点其他让自己松懈下来的事情了,就开始回想过去的成果,期望妈妈好起来的心情,然后热情一点点重新聚拢起来,开始去做她的思想工作——我是优秀的党员啊,相信思想工作能改变人的。

(2)认可情绪

高难度沟通第一步,认可情绪。

妄想症最大的问题是,别人不相信她。

你可以不相信她说的话,但应该相信这是她真实的情绪、她是真的受到很大的折磨、她是真的痛苦了。

认可情绪的做法:

——你是听到了什么吗?他们说了什么?噢,你觉得他们怎么怎么你了。噢,真的挺烦的。你也挺难受的。

甚至是摸摸她、抱抱她。

这一步是所有沟通的开头,你要让他们愿意和你讲,同时平复他们激动的情绪——还记得吗,那些药物治疗达到的目的不是根治的,只是镇静情绪、预防激越行为,所以这一步很关键,是否成功,可以按照她情绪是否平和来判断。

我要说,这一步真的很难很难。为什么?因为会持续受到我们本身的情绪干扰。面对如此乱七八糟的说法,你明知道那些是假的,却要认可她,心里都在骂了,哪里还有心情耐下心去慢慢平复她的情绪啊。

但这一步没做好,你别做下一步,这关攻克不了,就是沟通失败,要么你走开等下次机会,要么继续坚持把第一步做好。

(3)假设引导

妄想症是成系统的,有其内在顽固的逻辑。曾经,我没有理解这点,以为和其他平常人一样,要破除他们逻辑达到说服的作用。于是,屡屡让她更加愤怒,认为你不相信她,等她出事了你才醒悟,你太不可救药了。

逻辑是建立在双方能达成合理化界限这点上,也就是说,双方能就一些问题达成一致的,例如你们会同意没有无缘无故的加害,例如你们会同意没有不计成本的投入。例如你们会同意即使科技再发达,目前都没有一种无形的跟踪器,能无声无色就安放在你的大脑里的。

好吧,我所理解的上述专家讲到的心理治疗大体就是这种,摆事实讲道理,讲明精神产生原因,破除荒谬逻辑,进而达成心理问题的解决。所以专家说,心理治疗作用不大。

那第二步比较好的做法是什么呢?假设引导。

假设引导的做法:

——就算是这样,你更不应该去听他们讲话了?越是与他们对话,他们越得意,你就越难受,何必呢?

无视是绝招。《美丽心灵》纳什是精神分裂症,幻觉很严重,最后为了学术,不再药物治疗,而是正常生活,见到当没见到,有人和他说话,他就会拉一个弟子过来问:“你看到这个人吗?”确认是真实了,再对话。(当然,电影艺术总是更美好一些的,真实是不仅纳什无视幻觉,连纳什周围的人也慢慢无视他的不正常了)

第二步其实还是顺着毛来捋,顺着她原有的思路继续往下,告诉她可能去往一个她自己并不喜欢的目的地,看她愿不愿意做出改变。依然是肯定的劝解法,把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她,促进她的自我觉悟。

(4)约定规则

第二步和第三步可以交叉一起的,爱怎样用都无所谓,只有第一步是最最重要的。

老人家回归孩子气,平静下来就要和他约定一些规则了,这样大家才能愉快的生活下去嘛。

约定规则的做法:

——妈妈,你不理他们。做点别的事情,看电视,听音乐。下次不能再放哪些歌曲了。你可以和我说任何话,我都会听的。

好的,强调要求了,希望变好。

3、日常配合动作

*******陪伴看护沟通********

妄想产生于闲暇期,一停下来就容易乱想,所以要多陪伴,多看护。

很重要一点,多和她讲话,这样能帮助她更多的在这边的世界里。

******关键沟通治疗者*********

我对妈妈而言,应该是这样的角色。这个角色很重要,劝解沟通的主要发起者,应该掌握一些沟通方法,更关键是取得信任。

取得信任的方法:真心爱她,反复口头强调,被看见你为她努力的行为。

*******善用“暗示”**************

下暗示,实际上就像催眠术一样的。给她种下积极的暗示,一旦被识破就很难生效的,所以这个很不容易。我现在在努力下的暗示就是——他们进不来家里。

这个后续还要研究怎么做。

*******创造一个平和的环境**********

她在的环境,尽量让她能放松。

人际方面,家里其他成员的工作是要持续做的,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大家能包容她,接纳她,甚至爱她。

物理方面,尽量让她感觉对环境更可控。这点要把握度,因为她怕被害,总是会小心翼翼的,你做出不相信她的行为,实质会让她也不信任你。这个时候,如果问题不大,就让她去吧。关于这一点,妈妈曾反锁过门、带过帽子、睡觉盖被子盖过头、用衣服撑子捅过天花板,那些都是她想要自我保护的措施,有些能让她情绪更平和,有些反而不断积累她的怨气,要识别处理。能让她平和的,只要不太过分,就随她吧。不能让她平和的,例如衣撑捅天花板的,大半夜不睡在那捅,只会越来越累,也越生气。(后来就是儿子那篇作文,作文里列举她拿衣撑捅天花板的行为,让她有所震撼,再也没有捅过天花板了)

*******拜托她做更多的事*********

妈妈记性不好了,因为她大脑锻炼不够。我曾叫她学写字,她也练过一段时间,后来没有坚持下去。

比较好的方式,经常变换着请她帮忙,可能要做一些事,要记一些事情。有责任心的她,会很努力的帮忙,这实际上对她来说,心理得到慰藉,精神也放在他处。

4、爱的治疗

妈妈的症状好了很多,因为她看到了你为她做了很多。尤其是一次比较大的震撼:念初一的儿子是酷酷的、不善表达情感的孩子,他居然写了一篇文章《怀念慈祥的外婆》,讲到了婆婆在他年幼时的照料,到现在却得了这样的病,变得暴躁不堪,他怀念曾经慈祥的外婆,也内疚是不是因为他不爱讲话使得婆婆变成这样。我看完了泪哗哗的流,觉得没给儿子一个好的环境,也觉得这个事情很可悲。悲就悲了,我想改变,所以我还是把这个文章给妈妈看了。妈妈看完,辩解了几句她为什么会有哪些暴躁的行为,然后也哭了。妈妈在后面一段时间里,却神奇的好了很多。

《少有人走的路》讲到人的心智成熟问题,依靠的就是自律、爱、价值信仰等。如果说性格缺陷是一种不成熟,那么就需要这些。

爱,能创造奇迹!

六、各种情况的试验

真实不美好,但有辨认真实的能力确是那么美好。

妈妈病症升级,突然怀疑所有家里的水杯、水壶、碗都被人下毒了,要求我拿去检验。

我情绪没控制好,自己就发飙了,那是一种什么感受?愤怒、怨恨、伤心、害怕。

写前面前五节文字时,我也是尝试找出路,找解决方案,或者是优化方案,自我教育如何处理更好些。但她的情况升级,还是会让我失控。

怀疑论是不能用逻辑来辩倒的,我知道,但总忍不住一再一再的用逻辑来说服。唉,失败。

她是在生病呢,都是病情的表现,愤恨个啥呢。唉,人的精神多么重要啊,精神折磨比其他折磨都来得可怕,无形之中毁天灭地的。

我发飙了:

1、用事实告诉你,你的怀疑错了。

【过程】我喝给你看,看我是不是中毒。开始,我煮一壶水,她就倒掉我一壶,最后我生气的说:你自己喝矿泉水,我们喝开水,好吧。你不要不要动我的杯子了。我反复强调——你不要碰我的东西,我喝水给你看,你的怀疑错了。

【结果】她是关心我的,她认为我天真,但后面就不再动我的杯子水壶了。她内心的感受我不知道。

2、真相告诉她,你是得了妄想症的,怀疑就是病症。

【过程】她认为这世界上只有她遇到这样的事情,她担心再不处理就出事了。唉,我说你的行为很奇怪了,你知道吗?不要用怀疑当作真实,他们来不到真实世界的。你这个是妄想症,医生已经有诊断了,有很多人和你一样,病症都是类似的。

【结果】她说-你不用骗我,这个城市都被骗了。

【思考】如果儿子那篇作文能让她变好,我拿她的病历和专家的书籍给她,是否能成为一个刺激源,改进她的行为呢。后续尝试一下吧,病历和专家的书籍都在公司。

3、反复强调一些基本话,用非意识对抗非意识。

她的怀疑都是非意识的,也就是说,她真的不是故意的,她脑里莫名其妙就是有了这些话、这些想法,甩都甩不掉。她更苦。唉,我知道,只是我也苦,我们都在找出路,她找的出路让我难受了,我找的出路也很可能让她难受。

我一直想用暗示的方式,持续影响她的 非意识,曾经想过催眠法是否能对她的情况有帮助?没有找到合适的催眠师,也没人解答我是否有效。

这次冲突中,我坚守的反复语——不要和看不见的人说话(因为被害妄想症的人有幻听,却甚少有幻觉,所以这一点可以用),他们来不到现实世界的,他们进不来我们家里的。

【结果】这次她不出声了。之前她对这些话的回应是:我知道他们都是鬼。也曾回应:他们很厉害的。

4、可以冲突,但不要失控,最后还是要以感化结尾。

也许大家都在气头上,你不相信我,我不相信你,争论不已,很不开心。

但是,既然中间你都发泄了脾气,说了那么多话,生气的,劝解的,你的情绪是不是稍稍平和了?平和些就该温情了,拥抱她,摸摸她,说软话,求理解你的难处,强调你是爱她的。

作为关键的“家庭治疗师”,遇到这样的家属,不得不说是一种常人无法得到的历练机会,历练你的情绪,正向去想这个事情就是——如果你和她和平共处一辈子,那你的修为那是极高极高了。

你的情绪控制力更强、负面情绪排解力更大,胸怀更广阔,连她这样的情况,你都能耐心包容,有谁不能容的?连她这样的情况,你都能劝解,有什么事情不能度过和解决的?

给自己加油吧。

=========【201605】现在的情况==========

一直无法下定决心,终于在某次凌晨出走时,我把妈妈送到医院了。

目前正在强制治疗中,依然有很多幻觉。我24小时陪护了一周,后来请了护工。

不太美好的结果,但起码正在优化中吧。

总结:

1、精神疾病,不是感冒发烧,熬熬就好。这种病基本都只会恶化,而不会自然自愈。

2、家属的修炼是具有高强度的,按照医生的说法,到了这么严重的幻听情况,都是给家属耽误的。不少家属无法硬下心,抛下对精神病的偏见,好面子,耽误了。多长时间积累的毛病,最起码要花多长时间来消除的。去年第一年,我还是劝服去医院看病吃药了,第一波反复时,我没坚持住,让她停药了,结果今年春天一来,病情来势汹汹,压得我更难受。

3、不要和病人计较,因为他们是病态了,很多想法和行为不是他们能控制的,虽然他们看起来还有些理性,但真正为他们好,也让自己后面好过些,强制治疗。按专家说,这个病,坚持吃药是可以控制的。

4、我在精神病院全陪时,看到很多案例,刷新了自己对精神病的认识。很多病人平常看起来是正常的,只有发作时是明显病态,也不是太可怕。可怕的是,还在外面飘荡得不到治疗的又要发作的病人。

家属很不容易,往可能好的方向前进一步,慢慢煎熬着历练着,视野再开阔些,多些新的关注点,多去美好的地方吸取正能量,熬过这段艰难时期,会优化的。

=========【201612】更新一下吧===========

目前在坚持服药中,20mg奥氮平/天,因为幻听还有,这个剂量算比较大,妈妈变得虚弱了。不过,那个久违了的温柔慈祥的妈妈回来了,我每天都能平静的和她交谈,陪她吃饭。生活慢慢步入正轨,妈妈还能帮我做点小家务。

按照医生的说法,判断是否精神分裂的一个很重要依据是,有否被害幻想。与于教授说的不太一样。我之前挺忧伤的,精神分裂是有可能遗传的。我和老公说,假如有一天,我也变成这样,你记得给我吃药。老公说傻姑娘!不过转念一想,对啊,可能而已,不一定啊,即使是那有办法解决的,好好过好此刻才是真,让下一刻不要有太多遗憾。

坏事变好事,这不一定是本事,更多是心态。妈妈的情况,还能获得社会其他帮助吗?居然给我找到了,目前在申请残疾证,后面再准备申请医疗卡。

正要度过冬天、春天,希望妈妈健健康康的,大家都好好的生活,找到未来之光!

=========【20170203】更新一下===========

已经连续服药9个月了,目前仍然是20mg奥氮平/天,依旧那是那套虚幻的人马。

长时间的吃药,妈妈反复和我说起哪些不存在的事情,内心的煎熬不小啊。

大家会看这里,也有不少评论留言,有时无法一一回复,请见谅。如果有新的体悟就更新一下。

【关于情绪的修炼】

摘一段小日记和大家分享这其中的感悟:

2017-2-1
很久没有记录了,妈妈过年这段时间有所反复,其实也没有特别平静过吧,都会说听到大王要来吃饭要来接她,听到很多人包围,听到某个人下毒,感受某个人拔头发,感受某个人捶打她的头。
昨天我还很生气,说你别和我说这些了,告诉你是假的,你要是不信,就别来和我说了。

其实我的态度不好,让她觉得自我概念继续跌落,说我觉得她就是一个废人。
我反省了,这样不对的,想要用野蛮的方式对待不平整的命运,往往结果都很糟糕。需要迂回、需要设计、需要耐心。

今天听到一个讲戒酒的,首先承认我们无法轻易戒酒,但可以切断思考——把酒瘾当成朋友,准备一辈子与他做朋友,需要判断一下,什么时候让朋友高兴些,什么时候让朋友收敛些。(《想戒酒?先认怂》源自:真的接受自己,是一切努力的前提。撰稿:杨晴)

启发不小。如果我心里没有那个觉得吃了8个月药应该好彻底的期望,也许就不会在她反复出现病症时,情绪失控。情绪反映的就是内在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时自己的态度表现,因为没有满足自己的期望,所以有负面情绪,压抑久了,只是轻轻触碰这些信息就很激动。我理解自己。

如果妈妈一辈子都这样,好不了了,一直都与那些虚拟人物作斗争,我其实也是可以接受的,现在我已经能平静的接受所有照顾家人的职能,而且还有点乐在其中。这8个月来起码她不抗拒吃药,只要能控制不恶化,还是好的。那么我的期望是否能调整为,只要她一直吃药控制住就好了?
这样,当她过来和我继续絮絮叨叨那些虚拟人物今天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我是否就能情绪不那么激动,进而设计自己的行为应对策略,让我和她都能跟好些,提高点幸福感呢?

继续练习情绪管理,
顺着捋,别否定,先认可感受不虚假,指导改变行为
要有起码尊重,让她说,等她说完(缺乏同理也是很难说服别人的)
设计经典场景,系统脱敏,行为设计

【关于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我还算喜欢学习,年年都参加自己给自己安排的考试。

今年给自己安排的是心理咨询师三级,看完了心理咨询师基础内容,我得到了很多感触和领悟,纠正了很多我过去的看法,很幸运能接触到这一领域的内容。

1、精神疾病的遗传。精神疾病的遗传也是有争议的。有一种观点:精神疾病的遗传不是直接遗传这种病,而是遗传一种易感性。也就是,概率性,非必然性。

2、精神疾病的产生原理貌似是有不同观点的,不一定是先天的。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超我发展平衡就有健全人格,否则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K.Horney认为人格由环境和教育决定,后天因素在神经症和精神病的病因中起主要作用。如果这样,我们作为家属的,好好健全人格,调整自己的性格——开放心态、看到别人、注意客观事实、允许自己失败、信任更多的人。

3、究竟是精神分裂症还是妄想性精神障碍?之前我问了好几个不同的精神科医生,有个还是我们当地第一号精神科专家,他们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根据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P320的病症介绍,目前我觉得妈妈患的是妄想性障碍,因为是一整套相关的妄想。所以,有可能不是幻听,而是妄想,这种妄想甚至终身存在,内容有一定的现实性,不荒谬。为啥会关注这点?因为,我不专业的认为,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性较强,精神障碍的遗传性不强、可以靠自我人格修炼。

看病时,病人一方因为信息不对称,会有各种问题出现,多了解些总是好的。

【共勉】

用大家名言告诉你,你可以这样做:

荣格说:“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病人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

家属在这场修炼中,多少也算是需要被心理治疗的对象,这句话对家属来说意义重大。

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痛苦不可避免,但可以选择是否受苦。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