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见血色变,谈放射性肠炎出血
出血是放射性肠炎常见症状,慢性放射性肠炎出血常出现在末次放疗结束后3月,轻度出血常常有少量鲜血附着在大便表面,重度出血常表现为排较多量的鲜红色血块。
出血是大多数放射性肠炎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结合本中心既往治疗经验,绝大部分患者出血并不严重,每日仅仅有几毫升。若出血量大或者症状顽固时尽快就医治疗。
入院后,医生会结合肠镜、直肠彩超等检查,评估患者肠道黏膜情况,评估出血量,若出血量较少,医生会选择复合药物保留灌肠、甲醛烧灼、APC治疗;若严重出血,医生会选择行肠造口术。具体出血情况和治疗方式,医生会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
对于患者来讲,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看到出血不要焦虑。大多数患者出血仅有几毫升,1月累计出血量不过30-50毫升,与年轻时每月月经量相当,对身体并没有太多影响,反而每月少量失血,会促进骨髓造血,加快新陈代谢,对机体未尝不是好事。当然,每名患者的出血量都在医生护士严密监测下,相信经过我们积极治疗,失血量会有所减少。
对于出血时间,可能患者也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经过治疗后还一直有出血?出血要持续多久?根据本中心的经验,慢性放射性肠炎的出血有持续性和自限性,我们的灌肠、甲醛烧灼、APC、造口治疗都不会让出血彻底消失,只会让出血减少。出血症状会持续3-4年,随着肠道黏膜纤维化,最终出血才会慢慢减少至消失。当然,在这3-4年过程中,如果出现出血症状加重或其他肠道不适(少部分患者会持续加重),需要再次来院就诊,评估是否肠道损伤加重、是否需要更加积极的治疗干预。
本文是王怀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