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少俊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重生之门-患者术后如获新生

发表者:俞少俊 人已读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们经常做手术,术前谈话告知病情,术后指导患者治疗,但是有一点,其实我们一直没有认真思考过,那就是这些患者需要知道的信息从何而来?他们的体验作为医生却不曾体验。那么当我们告诉患者应该怎样的时候我们是否是真的传达了正确的信息吗?前两天跟一个病人聊天,她告诉我从手术醒来那一刻开始到出院前的全部心路历程,我觉得很有必要和大家分享这个故事。

七天前,当意识回到身体的一瞬间,我首先感到的是一阵腹部的剧痛。开口想喊,发现自己说不了话。伸手想摸,手无力挪动半寸。

有一霎那我怀疑自己还在手术台上,医生正埋头动刀然而我却已经醒了。心跳猛然加速,我想,这样监护仪发出警报,就应该有人发现我了吧…

好了,力气慢慢回来一些,我努力睁了下眼睛,有白色刺眼的亮光射入,世界一片模糊。动了下舌头,发现原来是有东西撑开我的嘴巴,插入我的喉咙,无法发出声音也无法咳嗽。我想知道我在哪…想知道手术怎么样…想有人可以过来,看我一眼。

不知道过了多久,喉咙里难受的东西突然被拔掉,换了一个氧气面罩。有一个温柔的女声,对我说:

醒啦,你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呼吸。

瞬间,全身心通透的安宁。我努力呼吸着,虽然喉咙还是干疼无法发声,眼睛依然看不清周围,腹部持续着说不清的剧痛。但是,我知道我又回来了,再次回到这个纷纷攘攘又爱又恨的烟火人间。

新生儿落入人间总是以大哭开场,虽然医学解释为那是他们的第一次呼吸,但我潜意识里认为没有一个人是自愿来到这个世界的。

手术前一晚,我捧着750ml的大杯泻药,一个人在病房走廊里边喝边晃荡,和去年手术时熟悉的护士护工聊天。嘻嘻哈哈热闹了一阵后,就有其她不认识的病人跟着我后面,愁眉苦脸欲言又止。

问题一般都是从“你得的是什么”开始的,大部分的病人都下意识回避“癌”这个字眼,仿佛不提就能躲过一劫。再接下去就是询问得病原因,因为吃了什么做了什么还是好人没好报…我一般只能笑着听完,乐呵呵地给她们看一眼造口袋,告诉她们无论怎样,只要你接受了现实都会慢慢变好的。当然,我不会告诉她们二十几小时的肠痉挛有多痛,刚开始更换造口袋有多不自在,半年里常常和输液杆相生相伴也是无奈…

问题一般都结束在“你有没有孩子”,仿佛这是一个天大的难题,遇到好心喋喋不休帮我想办法出主意怎么才能得到一个孩子的病友,我只能回一句,没关系,我很快自己就要变成一个新生儿了。

一语成谶。

手术第二天,我就开始体验新生儿的吃喝拉撒睡了。吃喝不是大问题,无非吃些婴儿的辅食,喝温凉的开水。细嚼慢咽,自断念想,自动屏蔽所有在我周围五米范围内吃香喝辣咕嘟咕嘟灌汽水的人。

很严肃地讲,最大问题在于拉撒。由于小肠直接吻合直肠,医生说大便次数会达到惊人的一天二三十次,手术前很多朋友安慰,说化疗都过来了还怕拉肚子嘛,事实上真的怕,你不怕是因为你没体会过…

首先,小肠液胃液都有酸性,没有大肠的吸收直接到达肛门会强烈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火辣辣的疼痛。其次,一天多次在刚刚开始的两天里,是无法控制的。经常睡着觉小肠液就流出来了,只能像小baby一样裹着厚尿布睡觉,还要时刻惊醒看看需不需要换一块尿布。

然后是睡,因为只能喝流质,前四天都要吊1440ml的营养液,从下午三点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三点。乳白色的营养液很粘稠,病友戏称牛奶包,巨大的一袋悬挂在头顶着实有压力。粘稠的液体会加大心脏负担,经常吊到晚上要睡觉了,就开始周身发烫,血液好像沸腾一样怎么睡都不舒服。

不过一切都会好起来,只要你愿意相信身体的本能和时间的磨砺。

手术后第六天,饮食开始恢复正常,小肠内的液体明显减少,刺激性好像没有之前那么强了。冥冥之中前几年苦练的瑜伽,让我自己对提肛这个练习非常容易掌握到要领,大便次数可以控制在一天十次左右,基本上已经是达到医生认为要一个月才能恢复的水平。只是咧,如果你们看到我突然很深沉地漠然不语,没有关系,我只是在很认真地做提肛练习,俗称憋屎。

不顾影自怜地悲观,不盲目自大地乐观。

生活依然继续,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

是的,我又回来了,在这个灼热明亮的七月。

我带着一肚子的刀疤,又重新回到了这个纷纷攘攘又爱又恨的烟火人间。 听完这个故事,思议良久。对于绝大部分患者而言,疾病是什么,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其实都不是主要关心的问题。拿结直肠癌来说,我经常被问及的一个问题是“医生,我还能活多久?”。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在肿瘤治疗的路上有太多不可预知性,个体差异又是那么的大,所以从科学性而言,这些人群数据对于个体化治疗的参考意义就会小很多。因此,你对患者做出的一个估计和实际的进程会有很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最终导致患者的迷茫和信心的缺失。在临床上可以观察到大部分患者初治时信心满满,但是一旦到了复发或者转移时信心就会缺失,这时会让后续治疗无法顺利进行,从而加速疾病的进展。上面的小故事给了我一个启示,我们作为一名医生也许在关注疾病的同时也应该关注患者的内心体验。一方面可以帮助你更真实去了解患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你更精准的去指导患者可能的经历,而这种经历会帮助患者建立起信心,从来更好的面对疾病,更好的治疗疾病!


本文是俞少俊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