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常见发热出疹性疾病
1.幼儿急疹:由人类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好发于6~18月小儿,3岁后少见。其特点是:突然高热起病,但精神尚好,照常玩耍,高热持续3~5天后突然在24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热退同时或稍后出疹(特征:热退疹出);皮疹先见于躯干,然后迅速波及颈面、上下肢,四肢远端皮疹少;皮疹为散在玫瑰色斑疹或斑丘疹,压之褪色,持续1~2天很快消退,无色素沉着和脱皮。感染后获持久免疫。
2.风疹:由风疹病毒感染引起,多见于1~5岁儿童。其特点是:全身症状轻微,低热,发热第1~2天开始出皮疹,皮疹先见于面颊部,然后迅速扩展至躯干和四肢,24小时内布满全身,但面部及四肢远端皮疹较稀疏;皮疹呈淡红色,形态多变,多呈散在性小斑丘疹,压之褪色,皮疹多于3天内迅速消退(特征:三日疹),其后不再出现新的皮疹,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感染后获终身免疫。
3.麻疹: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既往好发于6个月~5岁小儿;我国广泛使用麻疹疫苗后,发病率非常明显降低,近年主要为散在发病,发病年龄有向两极(≤8个月和>15岁)发展趋势。其特点是:病初为发热、流涕,两眼流泪,畏光,结膜充血,有分泌物;起病后2~3天,约90%病儿在两侧颊粘膜第一磨牙处出现针尖大小的灰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特征一:前驱期可见麻疹黏膜斑);发热后的3~4天,热度更高,开始出现皮疹(特征二:出疹期体温达最高峰),皮疹先出现于耳后、发际处,渐及前额、面、颈部,然后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及四肢,最后达手掌和足底,2~3天波及全身(特征三:出疹有一定顺序,三天出齐,四天出完);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继之转为暗红色;出疹3~4天后,按出疹先后顺序依次消退,此时体温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疹退后,皮肤有糠麸状脱屑及浅褐色色素沉着(特征四:疹退后有皮肤脱屑及色素沉着),7~10天痊愈。感染后获持久免疫。
4.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即人类疱疹病毒3型感染引起,多发生于2~10岁儿童。其特点是:突然发热(部分患儿无发热),发热24小时后开始出皮疹,皮疹先于躯干和头部,后波及面部和四肢;初起是红色斑疹,数小时变为丘疹,再数小时后变成水疱疹,24小时内疱疹液变浑浊,1~3天后变干结痂,1周左右痂皮脱落(特征一:皮疹有典型的斑疹→丘疹→水疱→结痂的转变过程),一般不留瘢痕;皮疹主要位于躯干,其次头面部,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特征二:呈向心性分布);皮疹分批出现,故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特征三:“四世同堂”)。感染后获终身免疫。
5.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感染[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其特点是:初有发热(部分患儿无发热)及口痛,不愿进食,体检可见口腔黏膜散在小疱疹或已溃破成溃疡,主要位于舌面、颊粘膜、上腭和唇内侧粘膜处;随后手足出现皮疹,初为斑丘疹,后转为疱疹,如米粒至豆粒大小,基部坚实,疱皮稍厚,周有红晕;皮疹主要散发于口腔黏膜、手心、足心、肛门周围(特征一),少数患儿可以发生在四肢及臀部,躯干部极少见(特征二:呈离心性分布);皮疹数量少者数个,多者数十个,一般2~5天皮疹会逐渐消退,不脱屑,无瘢痕或色素沉着,而口腔内疱疹及溃疡大多一周内自愈。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持久免疫。
6.猩红热:由A群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多发生于5~15岁儿童。其特点是:热度高,咽痛明显,发热12~14小时开始出皮疹,皮疹从耳后,颈及上胸部,24小时内很快由上而下遍及全身;皮疹特点是全身皮肤弥漫性发红,其上有点状红色皮疹,高出皮面,扪之有粗糙感,压之褪色,疹间无正常皮肤,以手按压出现苍白的手印(特征一:贫血性皮肤划痕),面色潮红,面部不见皮疹,口唇周围苍白(特征二:口周苍白圈),舌面出现杨梅样(特征三:杨梅舌);皮疹于3~5天后颜色转暗,逐渐隐退,继之一般情况好转,体温正常,并按出疹先后顺序脱皮(特征四:恢复期脱皮),皮疹愈多,脱屑愈明显;轻症患者呈细屑状或片状屑,重症患者有时呈大片脱皮,以指、趾部最著。
本文是刘俊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