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峰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学术前沿

创造生命的奇迹—应用CART细胞治疗难治淋巴瘤和白血病

发表者:赵明峰 人已读

前言:

CART细胞免疫治疗,近几年在治疗恶性肿瘤,特别是B淋巴细胞肿瘤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天津市第一中心血液科是国内少数几家能够完全自主开展CART细胞免疫治疗的中心之一。目前应用CD19-CART细胞已经治疗了数十例B细胞肿瘤患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而且同时开展了BCMA-CART细胞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以及CD20-CART、CD138-CART、CD123-CART细胞治疗等一系列工作。

正文:

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血液科,黄大娘是众多淋巴瘤患者的普通一名,她遭受淋巴瘤的折磨已经五年多了:五年前发现B细胞淋巴瘤以来,她经历了无数次常规的化疗,也用了很多昂贵的靶向新药治疗(美罗华、苯达莫司汀、雷利度胺、等),但是很不幸,淋巴瘤还是顽固的复发,已经侵蚀到全身骨髓组织,生命危在旦夕……

在绝望之际,黄大娘的主治大夫赵明峰教授为她实施了一种新的治疗疗法—CART细胞免疫疗法:将黄大娘的白细胞通过血细胞分选仪分选出来(图一),然后送到一中心血液科的GMP实验室,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用磁珠分选出T淋巴细胞,将这些T淋巴细胞用基因编辑的方法培养成具备强大杀伤肿瘤细胞的CART细胞。大约10天后,这些被培养扩增的CART细胞回输给黄大娘的体内,发挥抗肿瘤作用……

CART细胞回输半个月后,再检测黄大娘骨髓内的淋巴瘤细胞,惊喜的发现淋巴瘤细胞奇迹般得消失了(图二),黄大娘获得了新生!而且此治疗过程中,黄大娘除了有轻微的发热乏力外,没有其它不适。

据一中心血液科赵明峰教授介绍,CART细胞(嵌合抗原受体T淋巴细胞)免疫疗法是近年新发展的一种治疗肿瘤的利器。众所周知,免疫细胞特别是T淋巴细胞是清除人体体内肿瘤的重要屏障。但是在难治复发肿瘤患者,T淋巴细胞杀伤肿瘤的能力非常微弱,导致肿瘤发生发展。因此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特别是T淋巴细胞的功能,是治疗肿瘤的关键措施,这就是常说的生物免疫治疗。

生物免疫治疗分很多种,常用的是细胞免疫治疗,包括人们熟知的LAK细胞、CIK细胞、NK细胞、CTL细胞,等。CART细胞是近年来发展的新一代细胞免疫治疗疗法。自从4年前,多次复发的美国白血病小姑娘艾米丽成功应用CART细胞治愈白血病以来,声名鹊起,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受益于此项治疗。和以前的免疫治疗(LAK、CIK、CTL、NK等免疫细胞)相比,CART细胞最大的不同是应用基因编辑的方法,内源性的表达肿瘤抗原和共刺激因子,极大增强了其肿瘤识别和杀伤肿瘤作用,好比是“小米加步枪”换成了“飞机加导弹”,抗肿瘤作用更精准、更强效,从根本上改变了肿瘤的治疗模式。

CART细胞免疫疗法根据肿瘤的抗原不同,也分为很多种,目前针对B细胞肿瘤(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淋巴瘤)的CD19-CART细胞应用最成熟,效果最好。目前,CD19-CART细胞治疗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可以达到90%左右,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也可以达到50%左右。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血液科开展肿瘤的生物免疫治疗已经有近10年了,使众多的患者获益。并因此获得了天津市科技进步奖(题目:改进后的DC-CIK细胞免疫疗法在治疗急性白血病中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赵明峰教授是此项课题的第一完成人。在之前大量工作基础上,一中心血液科于两年前独立开展了CART细胞免疫治疗,是国内少数几家能够完全自主开展CART细胞免疫治疗的中心之一。目前应用CD19-CART细胞已经治疗了数十例B细胞肿瘤患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而且同时开展了BCMA-CART细胞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以及CD20-CART、CD138-CART、CD123-CART细胞治疗等一系列工作。

目前,CD19-CART细胞治疗B细胞淋巴瘤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效果不理想,如何提高治疗疗效?在天津市卫生行业重点攻关项目(题目:改进的CD19-CART治疗B细胞淋巴瘤微小残留病,课题负责人:赵明峰教授)的支持下,一中心血液科CART细胞研究团队正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该研究着重于两方面的改进:第一,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CART细胞进行改进,降低PD-1的表达,解除免疫抑制从而提高CART细胞杀伤肿瘤的作用;第二,早期干预,采用CART细胞治疗微小残留病。目前研究正在进行中,有望提高CART细胞免疫治疗疗效,造福患者。

mmexport1500353682883.jpg

mmexport1500353687516.jpg

mmexport1500353691870.jpg

mmexport1500353699792.jpg


本文是赵明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