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治疗湿疹的经验及日常注意事项
(看病请到福州市中医院门诊2楼皮肤科第3诊室,科室电话:0591-87559261)
湿疹是一种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复发性等特点。中医文献中记载的湿疹包括“浸淫疮”、“旋耳疮”、“绣球风”、“四弯风”、“奶癣”等。
湿疹其实是一种慢性过敏反应,对哪些东西过敏呢?吃的东西经进入胃肠道会引起过敏,呼吸的空气带来的尘螨、花粉进入肺部会引起过敏,洗涤剂、衣物、化学物质等直接接触皮肤也会引起过敏。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会接触这些东西,但为什么有的人就会这么敏感呢?其实很多时候在母体里就决定了,西医讲这是免疫功能发育不健全,中医来讲这就是生来的体质。中药内服可以调理体质,多从湿、热、瘀等进行辨证调理,当然,这是要有一个慢慢的恢复过程的。我这篇文章说的主要是外治疗法。
湿疹的治疗要分步骤进行,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临床表现各不相同:急性渗水多,亚急性少量渗水,慢性皮肤干燥、苔藓样变,根据皮肤病的用药原则:湿对湿、干对干、不干不湿用油剂,因此湿疹的治疗过程体现了皮肤病治疗大法。会治疗湿疹,那么也基本掌握了其他皮肤病的用药规律:
(1)急性湿疹:自觉剧烈瘙痒,皮损呈红斑、丘疹或水疱,边缘不清,渗水较多,这时应该以湿敷为主,西药常用稀释的庆大霉素或用3%硼酸水用纱布浸湿后敷于患处。渗水多和皮肤表面微生物感染有关,说明炎症较重,因此抗感染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常用马齿苋、连翘、黄柏、苦参、蛇床子等药煎熬后湿敷,相对于西药来说,成分多,抑菌通道多,比单一的抗菌素更不容易耐药,效果也更快,湿敷3天左右渗液就会明显减少;
(2)亚急性湿疹:皮损以丘疹、丘疱疹为主,少量渗液,这个阶段的用药为油剂,如氧化锌油,有收敛的作用;中药常用青黛、滑石等用甘草油调和后外涂,3天左右皮损就会基本干燥;
(3)慢性湿疹: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而转为慢性湿疹,表现为患处皮肤浸润肥厚,表面粗糙、苔藓样变等。慢性湿疹直接用药膏外涂。研究表明,湿疹患处的皮肤常定植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因此西药常用抗菌软膏和激素软膏按1:1调和外涂,如百多邦+糠酸莫米松软膏,但激素有一定的副作用,用于固定皮损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周。中药的药膏相对就比较温和,以收敛祛湿为主,如我科的“湿毒膏”主要成分为黄柏、青黛、五倍子等,外涂凉血燥湿、收敛止痒,效果很好。
到了慢性湿疹这个阶段,一定要多涂保湿润肤霜,有的人认为湿疹这个病名已经体现出“湿”这个疾病特征了,再用保湿剂不是适得其反吗?其实不然,湿疹的“湿”主要的意思是湿疹多有渗液的临床表现。到了慢性阶段,由于疾病本身或微生物的感染造成了皮肤屏障的破坏,包括角质层“砖墙结构”的崩塌和皮肤表面皮脂膜的流失,使得皮肤缺少保护,几乎“裸露”于自然环境中,当然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引起进一步的过敏反应或复发,所以要多涂保湿剂保护皮肤、修复皮肤屏障。另外,涂保湿乳或保湿霜最好选择医学护肤品,因为不含有香精、防腐剂等刺激成分,医学护肤品成分简单却有效,如含有神经酰胺或透明质酸的保湿乳效果就很好,涂保湿乳次数要多,效果才会越好,每天最好涂抹3次以上。
湿疹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穿衣:要穿棉质的衣服,所有的衣服领子最好是棉质的,避免接触羽毛、兽毛、花粉、化纤等过敏物质;
饮食:有研究表明:90%以上的食物过敏由以下8类食物引起:牛奶、大豆、鸡蛋、小麦、花生、鱼、坚果、甲壳类海鲜(虾、蟹、贝类等),其中牛奶、大豆、鸡蛋、小麦占85%。还有容易诱发过敏的食物有:辣椒、葱、蒜、羊肉、酒、芥末等;水果中菠萝、茄子含有很高的组胺成分,鸡肝、牛肉、香肠内亦含有相当高的组胺,而导致湿疹的发生。
对儿童来说,某些患儿对某些食物过敏,并非这些食物终身不能服用,80%的儿童到学龄期会改善;婴幼儿对牛奶过敏建议服用部分水解配方奶粉、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和氨基酸奶粉。
环境:家里不要养宠物,如鸟、猫、狗等;不要在室内吸烟,打扫卫生最好是湿布擦,避免扬尘。
湿疹很怕刺激,即使再痒,也不能用热水烫洗和搔抓,否则只会加重病情。
本文系陈梦学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陈梦学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