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离尿急,认识OAB --张阿姨就医札记
张阿姨今年50岁,频繁尿频尿急,外出逛街和旅游,总是先找厕所。日常生活苦不堪言,反复医院就诊,服用各种抗生素和中成药,效果不佳。来到泌尿外科门诊,董医生告诉她,她可能是膀胱过度活动症--OAB。
什么是OAB?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 Bladder,简称OAB),这一名称可能过于专业,等了解相关临床表现,很多患者可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它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紧迫性尿失禁。对患者而言,就是反复尿急尿频,各种检查不能明确病因,治疗效果也往往不佳,大多数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更是羞于启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OAB的发病率多高?在欧美国家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OAB的发病率高达16.6%,每6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OAB,男女比例接近。且OAB从青年时期即可发病,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初步推测,中国OAB患者人群庞大,有超过1亿人正深受OAB困扰。
OAB怎么诊断?OAB症状的诊断是基于对症状的主观感受,诊断的工具就是OABSS量表。目前OABSS在国际上已得到广泛使用。我国的泌尿外科《膀胱过度活动症诊疗指南》中推荐OABSS作为OAB的定量诊断工具。当问题3(尿急)的得分在2分以上,且整个OABSS得分在3分以上,就可诊断为OAB。
OAB怎么治疗?OAB一日不去,患者一日不得安宁,与追求幸福感的社会目标格格不入,所以治疗要积极。目前针对OAB的治疗方法比较多样,临床上一线治疗是行为训练,包括膀胱训练,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等。二线治疗就是药物治疗,主要包括M受体拮抗剂和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M受体拮抗剂副作用相对小,但也可能引起便秘、尿潴留等,窄角型青光眼患者禁用
通过行为锻炼,并服用药物,张阿姨的尿频症状逐步好转。服药2月后,张阿姨加入小区志愿者活动和公园的广场舞队伍,久违的笑容重新回到脸上,幸福是那么简单和安心。尿频尿急是种病,OAB诊断较难,治疗多样。重视尿急尿频,认识OAB,医患双方沟通协作,对症下药,才有药到病除,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董德鑫,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本文是董德鑫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