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甲亢药之后为什么会出现皮肤瘙痒?
炎炎炎夏日,怕热的甲亢病友们可能会更加燥热不安。服用了医生开的甲亢药后,一开始感觉有点好转了,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半个月左右,不少人会觉得脸上、身上、双手臂或双腿,出现了散在或者成片的红色皮疹,瘙痒难忍,这是怎么回事?
医生讲解
常用的抗甲状腺的药物主要有硫脲类和咪唑类两类,硫脲类主要是丙硫氧嘧啶(PTU),咪唑类主要是甲巯咪唑(他巴唑)。
为什么在临床上医生首先选用的是甲巯咪唑片,而不是丙硫氧嘧啶?
因为,甲巯咪唑半衰期长(药物在甲状腺内约24小时后少一半),可一次服用;而丙硫氧嘧啶半衰期短(药物在甲状腺内约1小时后少一半),需要分至少2-3次服用药效才好;更重要的原因是,国际上有报道指出丙硫氧嘧啶的肝脏毒性大于甲巯咪唑。
甲巯咪唑的副作用主要有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和药物性皮疹。其中,较常见的是药物性皮疹,皮肤瘙痒,而且通常不是服药后很快就会出现,而是服药半个月左右才出现,所以不可掉以轻心噢!
因此,如果口服甲巯咪唑治疗甲亢,半个月后出现皮肤过敏症状,首要想到是此种药的副作用,应尽快与医生联系!
处理:如果是轻度的皮肤过敏,可以先减少药量,加服抗过敏药物(如依巴斯汀或氯雷他定)或更换为丙硫氧嘧啶,如皮疹渐消退,则继续治疗;如过敏严重,则须立即将甲巯咪唑停掉,口服抗过敏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到医院静滴地塞米松等治疗。
温馨提示:抗甲状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机率比一般药物大,建议病友们就诊后与医生保持联系,如出现发热、咽痛、皮肤瘙痒、皮肤巩膜黄疸等表现则应立即复诊。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