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发性口腔溃疡,需警惕风湿免疫病
患者李XX,男,53岁,反复发作口腔溃疡30余年,溃疡深大疼痛,严重时说话、进食困难,伴有龟头溃疡、掌跖脓疱病,多家医院口腔科就诊,补充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多吃蔬菜水果,严格控制各种辛辣饮食,溃疡仍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今年5月经我院口腔科医生推荐至风湿免疫科就诊,诊断白塞病,经激素、秋水仙碱、沙利度胺等治疗后明显好转出院,规律门诊随诊,激素逐渐减量,现病情控制良好。
患者陈XX,男,68岁,反复发作难治性口腔溃疡10余年,溃疡疼痛多发,伴有会阴溃疡流脓,时有下肢疼痛,反复发热,反复咳嗽,咯血,多家医院就诊,给予静滴地塞米松针水方能好转,但停药后又复发,成了多年来的难言之隐,痛苦不堪。今年5月因鼻部外伤缝合后伤口红肿不愈合住玉溪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住院期间抽血打针等穿刺部位红肿化脓,主管医师联系风湿免疫科医师会诊后考虑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病),使用了激素治疗,伤口方消肿逐渐愈合,多年不愈的溃疡也逐渐好转,出院后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医师给予中等剂量泼尼松、沙利度胺、秋水仙碱等治疗,并要求其规律风湿免疫科门诊随诊调整治疗用药控制病情发作。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又称贝赫切特病、口-眼-生殖器三联征等,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也可累及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关节、肺、肾、附睾等器官,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眼、中枢神经系统及大血管受累者预后不佳。
本病在东亚、中东和地中海地区发病率较高,又被称为丝绸之路病。好发年龄为16—40岁。男性患者血管、神经系统及眼受累较女性多且病情重。
口腔溃疡通常是白塞病的首发症状,与一般的复发性口腔溃疡并无太大区别。溃疡呈多发性(一般为3—5个),常累及软腭和口咽,有剧痛。开始为“小结节”,很快发展成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溃疡,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楚但不整齐,深浅不一,溃疡底部可有浅黄色覆盖物,周围可见红晕。
与此同时,80%的白塞病患者合并有生殖器溃疡(男性患者主要发生在阴囊和阴茎部位,女性患者主要发生在阴唇、阴道和子宫颈),一般比口腔溃疡深而大,数目少,疼痛剧,愈合慢。
除溃疡外,该病还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如眼球(葡萄膜炎)、关节(50%的患者有关节炎)、神经系统(5%的患者有神经系统病变)、心脏(瓣膜损害、心肌炎、心包炎)、血管(血栓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胃肠道(消化不良、便秘、胃肠道溃疡)、肾脏(肾小球肾炎、淀粉样变)、皮肤(结节红斑样、痤疮样、丘疹样皮损)等。
目前,只要在有口腔溃疡的前提下,加上生殖器溃疡、眼部损害(前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或视网膜血管炎)、皮肤损害(结节性红斑、假性毛囊炎、丘疹脓疱样皮损、青春期后出现痤疮样结节)及阳性针刺反应(皮内针刺或注射生理盐水24-48小时,注射或针刺部位皮肤形成丘疹或脓疱,直径>2毫米)这四点中的两点,即可诊断为白塞病。
白塞病目前尚无公认的有效根治办法。多种药物均可能有效,但停药后易复发。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现有症状,防治重要脏器损害,减缓疾病进展。治疗方案依临床表现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案,包括局部用药和全身用药。全身用药根据病情轻重选择,包括糖皮质激素、秋水仙碱、沙利度胺、免疫抑制剂等。
本病一般呈慢性,缓解与复发可持续数周或数年,甚至长达数十年。在病程中可发生失明、腔静脉阻塞及瘫痪等。本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胃肠道受累偶有致死。
不少患者及基层医生由于脑子里没有白塞病这根“弦”,故很容易把白塞病的口腔溃疡当作普通的口腔溃疡来治,导致患者长期得不到明确诊断、正确治疗,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除白塞病外,其它很多自身免疫病也常伴有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可能导致很严重的状况。因此需要我们加以注意,及早发现,并进行正规的、长期的治疗才能控制。
鉴于自身免疫病的临床表现较复杂且病情的轻重在个体间差异较大,怀疑自己的口腔溃疡“不寻常”的患者,最好到风湿免疫科就诊,明确是否有风湿免疫相关疾病。使原发病及早的得到治疗,更好的治疗疾病。
溃疡虽小,可别忽视!
本文是朱桂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