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光眼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
提起眼病,很多人就会想到“青光眼、白内障”,人们对青光眼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眼病、为什么应该重视它,大家可能并不十分了解。那么,什么是青光眼呢?青光眼是一种由于眼内压力(眼压)超过视神经所能耐受的程度,从而引起视功能受损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眼睛像轮胎一样,要想正常工作,内部必须有一定的压力,但压力太大,轮胎会爆胎,眼组织则会受损。
青光眼是世界第二大致盲眼病,它的视力损害不可逆转,又被称为“沉默的光明杀手”、“视力的小偷”,它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地损伤你的视力,直至你的世界只.剩下一片漆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好多人患了青光眼不知道,等发现时已经出现了不可逆转的视力损害。数据显示,在美国,有50%的青光眼患者并不能发现自己患有青光眼,而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发展中国家及相对偏远落后的地区,青光眼的不被发现率会更高。所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尽早发现青光眼?
首先,对于家族中曾有人罹患青光眼者,那么患上青光眼的危险几率约等于一般人的10倍,属于高危险群。其次,有高度近视或远视、糖尿病患者也有患上青光眼的危险几率。此外,若其中一只眼睛已患上青光眼,另一眼睛亦有很高的几率发病。因此,对于这几类人群,应定期进行眼科随访。对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若出现恶心、呕吐、虹视、雾视、压迫感、持续性头痛、视力模糊、焦点无法集中、眼睛剧痛、发红等症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应尽早找医生检查,以便确定是否罹患青光眼。
对于怀疑罹患青光眼者,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如视力、视野、眼压、眼底检查等。在临床上我们与刚诊断的青光眼病人交谈时,常听他们说,不会吧,我眼睛好得很,视力1.5,怎么会得青光眼呢?其实,视力只是视功能的一部分,它是我们看东西时的清晰度。视功能还包括另一个重要基本组成部分——视野。视野是向前看时眼睛所能看到的范围。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视野与良好的视力同样重要。视野范围很小的病人因为看不到周围的物体,经常磕磕碰碰,过马路时也因看不到两边来往的车辆而险象环生。青光眼开始只损害视野,表现为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到晚期才损害视力,所以千万不要仅以视力好坏来判断眼睛是否有病。
大家对青光眼理解的一个误区是眼压。不少人到医院测眼压不高,就觉得自己不是青光眼,这是不正确的。首先,眼压是有波动的,一次眼压不高不能说明眼压就不高;其次,有一些青光眼病人眼压始终不高。所以,大夫会把眼压和眼底、房角、视野等其他检查结果结合起来,必要时作24小时眼压日曲线检查,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青光眼。
一种疾病是否应该引起社会和个人的重视,主要看这种疾病的患病率是否高、它的危害性是否大。青光眼恰恰符合这两方面的要求。首先,青光眼的发病率很高,是目前国际上排名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大致盲性眼病。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常见于中老年人。有资料显示,在整体人群中青光眼的患病率大约为1%,45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大约为3%,据保守估计,全世界有6600万青光眼患者。其次,青光眼是一种致盲性眼病。如果青光眼患者不得到有效治疗,依其类型不同,短则几天、十几天,长则几年、十几年,患眼就会失明。必须强调的是青光眼的致盲性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目前的医疗技术和手段无法让无法减少青光眼的发生以及使因青光眼而失明的患者重见光明,但却可以降低青光眼的致盲率。我国在青光眼临床治疗方面技术先进,与国际同步,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绝大部分青光眼患者都能终生保持有用的视功能。
(四川省人民医院曲超主任医师撰写。)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