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汤剂应该这样煎
中药汤剂是我国应用最早的一种剂型。它具有吸收快、起效迅速、制备简单、组方灵活等优点,适应中医辩证施治,随证加减的需要,至今仍广泛使用。只有正确掌握了中药汤剂煎煮方法和注意事项,才能更好发挥其临床疗效。
1
什么是中药汤剂
将药材饮片或粗粒加水煎煮或沸水浸泡后,去渣取汁而得到的液体制剂,也称汤液(民间又称汤药)。
2
煎药用什么器皿?
首选:砂锅、陶器、搪瓷、玻璃器皿
次选:不锈钢器皿
忌用:铝锅、铁锅、铜锅、带油垢的锅及其它金属器皿。
3
用什么水煎煮?
无污染的水:自来水、井水等。城镇自来水含漂白粉(水质越差含量越高),有较强的氧化作用,能降低中药的药性,不易直接使用,可以将自来水煮沸,冷却后再使用,或将自来水放置一夜,让氯挥发后再使用。
忌用:反复煮过的水、保温瓶内的隔夜水、被污染的水。
4
中药材是否需要清洗?
一般无需清洗。
民间自采中草药,如有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但切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丢失。
5
中药一般煎煮几次?
两次。即:头煎(一煎)、二煎 。
一般而说,一剂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有效成分已大为降低,增加煎煮次数往往溶出更多无效成分。
6
如何煎煮?
A、先浸泡:
常温水搅拌后浸泡20~30分钟,药材充分吸水利于有效成分溶出。不能用热水浸泡药材,更不可用开水直接煎煮,因为药材组织细胞内的蛋白质遇热凝固、淀粉糊化,不利于有效成分溶出。
B、煎药用水量:
一般以高出药面 3~5厘米为宜,第二煎宜酌减。
C、煎煮火候:
遵循“先武后文”的原则。即沸前用武火(大火),沸后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状态(减少水分蒸发,利于药物成分煎出)。
D、煎煮时间
E、煎液量
每次煎煮后趁热滤取煎液200~300毫升。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后分2~3次服。
注意:
药多的,煎液量宜多些,反之宜少。
第二次煎煮后,应压榨药渣,避免煎液的损失。
价格较贵的中药最好煎三次,分三次服,这样更经济。
F、特殊煎煮方法
7
注意事项
煎煮过程中:
不要随意加水或抛弃药液。
适当搅动。
盖上锅盖,以免有效成分挥发,降低药效。
若煎干则加水重煎;煎煳者另取中药重煎。
特殊药材,严格按特殊煎煮方法煎煮。
小儿内服汤剂可适当减少用水量。
手工煎药,每剂当日服完,不易过夜。因为过夜或存放过久,不但药效降低,而且会因空气、温度、时间和细菌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细菌繁殖滋生,淀粉、糖类等成份发酵水解,导致药液发馊变质,服用后对人体健康不利。
质量要求:
无霉烂、酸败等异味;药液应保留各味药材的特征气味;药渣应无硬心,无焦化、煳化。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