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志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慢性胃炎的病理分析、发展规律与诊断

发表者:刘子志 人已读

怎样能够确诊慢性胃炎?如何能够判断慢性胃炎的轻、重程度?慢性胃炎的发展规律是什么?慢性胃炎能够发展为胃癌吗?很多慢性胃炎患者都有着上述相同或相似的疑问,而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主要是依据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

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胃粘膜的损伤和修复因素共同引起的粘膜改变,组织学特点表现为:炎症、萎缩、化生。慢性胃炎早期开始时,一般表现为灶性分布(局限、单一、面积小,随着病情发展,灶性病变逐渐联合成片。从解剖学位置描述,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是:胃窦重于胃体小弯侧重于大弯侧。目前,大家一致使用5种形态学变量,并依据每一变量的程度进行分级,来评判慢性胃炎病情的轻重。5种形态学变量分别为:幽门螺杆菌、炎症、活动性、萎缩、肠化,分成无、轻度、中度、重度4级。

幽门螺杆菌主要见于粘液层和胃粘膜上皮表面或小凹间,在胃内分布不均匀,一般胃窦密度高于胃体,其数量与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往往成正比。炎症主要表现为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粘膜层慢性炎细胞浸润,即使是幽门螺杆菌根治后,慢性炎症细胞一般也要1年或更长时间才能完全消失。活动性主要表现为出现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是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存在的敏感指标,如果经过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仍见到中性粒细胞浸润,即使幽门螺杆菌检查正常,也应仔细查找幽门螺杆菌,不能认为幽门螺杆菌被彻底根除了。萎缩主要表现为胃固有腺体:幽门腺或泌酸腺数量减少,主要是由于长期慢性炎症引起腺体破坏所致,在内镜下常表现为胃粘膜血管网的显露,常伴有肠化和纤维组织、淋巴滤泡和粘膜肌增厚等增生变化。化生主要表现为肠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也是长期慢性炎症导致的结果。此外,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也是慢性胃炎组织学出现的病理变化,现认为异型增生是细胞在再生过程中过度增生和丧失分化,具有异常结构和功能的非正常细胞。一般认为,肠化生与胃癌关系密切,异型增生是癌前病变。

慢性胃炎一般是由炎症萎缩或化生发展,依据慢性胃炎内镜下的病理变化可将慢性胃炎分为两个阶段或两种类型,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即旧称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两种胃炎如同时存在平坦或隆起糜烂、出血、粘膜皱裳粗大或胆汁反流等征象,则可依次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胆汁反流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粘膜红斑,粘膜出血点或斑块,粘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粘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裳变平甚至消失,部分粘膜血管显露;可伴有粘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糜烂一般有2种类型,即平坦型和隆起型,平坦型表现为胃粘膜有单个或多个糜烂灶,其大小从针尖样到最大径数厘米不等;隆起型可见单个或多个痊状、膨大皱裳状或丘疹样隆起,最大径510 mm,顶端可见戮膜缺损或脐样凹陷,中央有糜烂。也可根据病变分布,将慢性胃炎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

胃镜虽然是诊断慢性胃炎的常规检查,但胃镜检查结果只是内镜下肉眼或特殊成像方法所见的粘膜炎性变化,需与病理检查结果结合方可作出最终判断。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由于内镜下判断的萎缩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低,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应有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确诊应以病理诊断为依据

由于现有内镜分类存在人为主观因素或过于繁琐等缺点,因此,目前胃镜下较难做出慢性胃炎各种病变的轻、中、重度分级,合理而实用的分级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以下介绍一些先进诊断技术,有助于慢性胃炎的精准诊断。放大胃镜结合染色,能清楚地显示胃粘膜微小结构,对胃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早期发现上皮内瘤变和肠化具有参考价值。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可以实时观察胃粘膜的细微结构,对于慢性胃炎以及肠化和上皮内瘤变与活组织检查诊断一致率较高。电子染色结合放大内镜对于慢性胃炎以及胃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在慢性胃炎人群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一般被认为与胃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胃癌高发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高于胃癌低发区,也就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具有较大的罹患胃癌的风险。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被认为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总结如下:

1、目前慢性胃炎的确诊必须依赖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必须以病理诊断为依据。

2、慢性胃炎的发展规律表现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

3、积极有效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病理变化为指标,对病情进行安全评估。

4、应高度重视慢性胃炎胃镜下萎缩(幽门腺或泌酸腺数量减少的病理变化期,在治疗方面应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整体治疗方案,积极逆转胃粘膜的萎缩性病理变化。

5、高度警惕慢性胃炎化生的病理变化期,一般将此期认为是癌前病变期,此期应采取多种措施方法全力改善异常化生和异型增生

6、慢性胃炎情况下,无论是否慢性萎缩性胃炎,一定要重视糜烂的病理变化。个人认为,如果能在此时积极有效治疗,有可能抑制慢性胃炎的进一步发展。否则,相对性地较易发展成为癌前病变。

7、结合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胃镜下幽门螺杆菌的病理变化可作为幽门螺杆菌有效治疗的评定依据。

感谢你的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下篇: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与中西医结合治疗

本文是刘子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