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儒舫 三甲
张儒舫 主任医师
上海市儿童医院 心胸外科

发现孩子有先天性肺囊腺怎么办?

7968人已读

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congenital cystic adenomatoid malformation of lung,CCAM)为儿科较少见的先天性肺囊性疾病之一,发病率在1:25000-1:35000,是一种肺组织错构瘤,是胎儿胚胎发育时末端支气管过度生长,在肺实质内有明显界限的病变,常累及单侧部分肺叶或整个肺叶,累及双侧罕见。

CCAM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最普遍的观点认为CCAM是一种错构瘤样病变,即伴有一种或多种组织成分的过度发育异常。CCAM可能是由于胎儿肺芽发育过程中受未知因素影响,局部肺发育受阻继而导致已发育的肺组织过度生长所致。病理组织学按Stocker标准分型,将CCAM分为0、Ⅰ、Ⅱ、Ⅲ、Ⅳ五型。0型:病变邻近中心气管支气管树,囊径直径约0.5cm,内衬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囊壁内含平滑肌、腺体和软骨成分;Ⅰ型:由单个或多个直径>2cm的厚壁囊腔组成,囊腔内衬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囊壁周围有平滑肌及弹力组织;Ⅱ型:由多个直径<2cm的小囊组成,内覆纤毛柱状上皮或立方上皮,囊壁含薄层平滑肌和少量弹性纤维;Ⅲ型:由大块实性成分组成,其内为囊径<0.5cm的毛细支气管样小囊和不规则的细支气管样结构,由衬覆立方上皮的肺泡样结构形成的团块分隔;Ⅳ型:为外围性囊肿,囊径约7cm,内衬扁平肺泡上皮。

CCAM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反复或间断发作的咳嗽、咳痰、发热和胸痛。症状的轻重取决于病变的位置、大小以及有无合并感染。出现气促表现应行胸部CT检查。胸部CT可清楚显示病变的大小、数目、囊壁厚度与周边组织的关系。胸部CT是CCAM主要诊断手段,可为手术方案提供依据。胎儿期的诊断主要依靠产前超声检查,近几年胎儿超声的诊断率明显上升。CCAM最常发现在18-26周,肿块的体积、肿块大小变化的速度以及是否引致胎儿水肿是胎儿预后评价的重要指标。文献报道16周至36周胎儿三维超声测量肺体积的正常值范围,了解各孕周胎儿肺的发育情况,为评估胎儿肺部肿块体积及肺发育不良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标准。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超声测量算出头肺比值(CVR),CVR指的是肺部肿块的体积(体积为宽*高*长*0.523)/胎儿头围,当CVR大于或小于1.6,其临床意义截然不同。CVR小于或等于1.6者,如没有出现水肿;预后均良好。大于1.6者,大多出现水肿。而没有出现水肿的病例中,大概在25-28周之后,其肿块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而出现水肿者,死亡率高。

近年国内胎儿超声技术进步很快,检出率高,但报告的CCAM会包括肺囊腺瘤、隔离肺及大叶性肺气肿等。叶内型的隔离肺也较多合并囊腺瘤样改变;叶外型的隔离肺大多独立出现。

CCAM合并的其他先天性畸形较少,CCAM和肺隔离征病例一般可得以顺产出生而在出生后手术治疗。

临床上,特别是对婴儿期以后的小儿患者,CCAM应与支气管源性囊肿、先天性大叶性肺气肿、肺隔离症、肺脓肿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和肺部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在产前胎儿诊断出CCAM者,出生后均需要再次CT检查以明确诊断并确定病变范围。出生后有明确症状者,例如气急、囊肿压迫影响心肺功能,则需要急诊手术治疗;无症状者何时手术尚无明确标准,早期外科切除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

美国小儿外科杂志发表的一篇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医学院的研究报告,总结了产前诊断出的先天性肺囊腺瘤而出生后无症状的病例,予一个月龄时行CT检查,门诊随诊至3个月到6个月进行手术。统计十年间(2005–2014)共99例肺囊腺瘤病例,其中有69例是无临床症状。69例临床无症状病例中,18例(26%)存在微观疾病状态改变,其中包括16例感染(7例存在微脓肿形成;9例存在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和2例(2.9%)肿瘤(胸膜肺母细胞瘤)。我们也有肺囊腺瘤手术后的病理检查为肺母细胞瘤的病例。

肺的功能单位是肺泡,肺泡的数量决定着呼吸功能。有研究表明人出生时肺泡只有约2万个,到成年期是数亿个,其发育增长在8岁以前,年龄越小,增长越快。

所以,对无症状的先天性肺囊腺瘤,还是建议需要积极处理。

从我们临床实践来看,肺囊腺瘤最好是不要等到有症状再手术。现在通过小儿胸腔镜技术,可以微创处理该类疾病,大大减少患儿的痛苦,提高治疗的效果。考虑麻醉和腔镜技术及肺的发育等因素,我们认为在患儿六个月左右或一岁以内手术为宜。

本文系张儒舫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张儒舫
张儒舫 主任医师
上海市儿童医院 心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