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莫三嗪所致剥脱性皮炎一例
拉莫三嗪,一种新型的抗癫痫及心境稳定剂,属于苯三嗪类抗癫痫药,其活性成分为拉莫三嗪,化学名称:6-(2,3- 二氯苯基)-1,2,4- 三嗪-3,5-二胺。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电压敏感性离子通道,稳定神经细胞膜。其生物利用度达98%蛋白结合率达55%,半衰期15-30个小时。作为一种广谱抗癫痫的新型药物,尤其在未成年和老年人群的治疗上,有不良反应轻,疗效肯定等诸多优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是,作为一种新型专科用药,也有着诸多的不良反应,有些可能是致命的。最为常见的是药物性皮疹。拉莫三嗪的皮疹(主要为斑丘疹)的发生率高达10%,这无疑是惊人的数字。当然不乏严重的致命的皮疹,包括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溶解(Lyell综合征)。因此,在应用拉莫三嗪时,应该时时刻刻关注患者的皮肤变化,一旦发现皮疹,及时处理。
患者,王某,男性,汉族,48岁,因“右侧肢肢体抽搐间歇发病36年,伴冲动、敏感多疑20年”,于2013年6月我科以“1.癫痫--简单部分性发作2.癫痫性精神障碍”收住。患者初次发病没有任何诱因,表现紧张害怕,胁肋部游走性胀痛,右侧肢体扭转性抽搐,无意识丧失及二便失禁,持续20秒左右,自行缓解。上述发作在24小时之内最多达30次左右,最少也不下10次。在36年的诊治过程中,患者几乎服遍所有抗癫痫药物,但病情没有得到明显缓解。患者的社会功能由此受到严重影响,几乎无法从事任何家务劳作。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20年前,患者变得敏感多疑,自私,脾气暴躁,经常出现冲动打人毁物等行为,智能也不同程度的下降。在入院前,患者大量服用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75mg tid,“苯巴比妥”90mg tid,“卡马西平”0.3 tid,“丙戊酸钠”0.4 bid,以及其他中药粉末制剂,但症状依然未得到有效控制。在入院前一天,癫痫发作依然在20次左右。入院后各项常规检查未见异常。将药物调整为以“丙戊酸钠+拉莫三嗪”为主抗癫痫及稳定心境治疗。丙戊酸钠起始量为0.2bid,拉莫三嗪25mg q.o.d,氯硝西泮1mgqn,改善睡眠同时抗癫痫。上述治疗方案在1周以后,患者的癫痫发作由原来的20次左右每日,减少到10次左右,患者情绪也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的皮肤表现。在连续治疗12天以后,患者癫痫发作控制良好,几乎每天发作一次,每次持续时间在10秒左右。连续治疗14天后,拉莫三嗪由原来的25mg q.o.d,加到50mg前qd。丙戊酸钠用量不变。当拉莫三嗪50mg第5天以后,患者癫痫再未出现发作,症状完全控制,患者冲动、易激惹等症状消失,并且愿意帮助病友做一些简单工作。和患者本人及家属协商,准备近期办理出院手续。在住院治疗第28天(拉莫三嗪50mg qd的第13天),早晨查房,患者自述双手指缝感到瘙痒,查体没有发现皮肤异常。2小时后患者全身开始出现瘙痒,仔细观察患皮肤,四肢远端隐隐约约可见有粟粒样大小的红色小疹,其他地方皮肤如常。中午停服拉莫三嗪,只服用“丙戊酸钠”0.2。到下午3时许,患者四肢远端皮疹清晰可见,并逐步蔓延到全身,并呈丘疹样改变,此时已明确为“拉莫三嗪”所致的皮疹。立即给于“息斯敏”、“维生素C”等口服对症处理。于次日早晨8时许,患者全身皮疹,均匀分布,伴有明显瘙痒(如下图-1所示),生命体征平稳。立即邀请专科医生会诊,会诊意见为“药物性皮疹”遂给予“葡萄糖酸钙20mg VD”、“地塞米松5mg VD”抗过敏对症治疗。病情在出疹第1-2天未见进一步发展,但瘙痒程度有所增加,癫痫也未见发作,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继续给予原方案治疗。出疹第3日,患者皮疹的范围严重程度进一步加重,丘疹进一步扩大融合,颜色变深, (图-2所示)体温上升,达到38℃左右。WBC12.1×109/L.GRA7.6×109/L,PLT 43×109/L,肝肾功电解质未见异常。再次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处理:“头孢曲松钠”0.3 VD qd “葡萄糖酸钙”20mg、“地塞米松5mg” VD qd抗过敏、物理降温及补液对症处理。患者意识清,饮食睡眠尚可。出诊第4日,患者皮疹的程度进一步加重,表现皮疹颜色加深,皮疹由原来斑丘疹融合整片(图3所示),并且全身到处几乎没有正常皮肤。患者明显的高热,最高达39℃,WBC15.2×109/L.GRA14.3.6×109/L,PLT 60×109/L,肝肾功未见异常。电解质提示:Na 127.3mmol/L,Ca 2.26mmol/L, PH 7.6 。继续根据专科医师的指导意见给予原方案处理。第5日,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表现高热,39℃以上,意识恍惚,皮肤有破溃,(图4所示)主要在肩胛部,双膝关节处可见融合成大片。 WBC 9.9109/L.GRA 8.9×109/L,PLT 56×109/L,GOT 2.83 U/L,ALT 2.83U/L,TP 52g/L,ALB 28g/L。电Na 125.6mmol/L,Ca 2.29mmol/L, PH 7.54,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心动过速,心率138次每分 。继续邀请专科医生会诊,给予同上治疗方案仍给予消炎,补液,纠正电解质,抗过敏等治疗,同时给予物理降温,保护皮肤,消毒隔离,以防皮肤破溃后诱发感染。于第5日下午,邀请上级医院皮肤科主任会诊后,转往上级医院皮肤专科治疗。在专科医院对症治疗2周后,患者皮疹得到明显好转。直至康复出院。
小结:拉莫三嗪,作为抗癫痫及心境稳定剂疗效满意,过度镇静等其他副作用小,患者的治疗依存性也高。但拉莫三嗪的皮疹的高发率及严重性,应该引起相当高的重视。尤其在拉莫三嗪在治疗的前8周,随时都可以出现皮疹。必须严格遵循用药原则。起始量不能过大,加量不能过快。必须知道联合用药的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皮肤情况,及早发现,及早停药,及早处理。一般情况而言,拉莫三嗪发生皮疹的总的危险因素有两个:1.初始量过高和随后加药太快,2.联合“丙戊酸钠”。“丙戊酸钠与拉莫三嗪联用可能产生对疗效有益的相互作用,可能由于作用机制互补产生协同作用而使疗效增加,但需要调整拉莫三嗪的起始量、加量速度及维持剂量,以调节这二者药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拉莫三嗪虽然疗效显著,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一定遵循用药原则,尤其联合使用“丙戊酸钠”时起始量低(25 mg),隔日用药,两周加量,严密观察。因此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一旦发生药物性皮疹,应早诊断、早治疗,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本文是李树珍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