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足部植皮术后换药指导
为指导外地病人术后返回当地换药,特将手足部植皮术后2周首次换药的方法做个较详细介绍,主要是并指趾以及手足趾瘢痕挛缩植皮术后的病人需要,虽然植皮没有打包,也用的可吸收线缝合不用拆线,但术后2周的首次换药由于包扎很厚,内层敷料包裹较紧,比一般换药稍微复杂一些。但新采用内层不粘敷料,术后首次换药通常也很轻松了。
换药方法:
1、用普通剪刀(不需要消毒的)剪开外层绷带,拆掉小夹板(也有的没用),解开内层绷带直至暴露最里层的棉垫。用无菌小剪子从手指背侧(这里没有伤口)剪开棉垫,暴露指背皮肤,向指腹侧剥离。用生理盐水淋湿棉垫,润湿5-10分钟后,就能轻松地去除所有敷料了。最里层是不粘的敷料以及油纱布,有的有干了的血痂粘得稍紧,可以稍用得点力拨开,不会影响皮片的,更不会把皮片撕脱,因为术后2周植皮已经成活了,撕不掉的。敷料完全去除后,用生理盐水或1%碘伏(注:不是碘酒!)清洗一下,涂抹百多邦,再次无菌纱布、绷带固定10天即可,包扎时手指分开、伸直。
2、如果皮片成活很好,很干燥,再包扎10天后在家自己拆开纱布,不再包扎。刚拆开纱布时创面缝线还在,还有干燥的结痂贴附。不用去掉痂壳,也不需拆线,外涂百多邦(百多邦术后若没有剩余,出院时最好带一支回去)每日3次,直至缝线和结痂自行脱落。以后就没有什么特殊处理了,一般术后4周左右痂壳掉完后可以正常洗手。
3、如果首次换药时见植皮表面有些湿润,通常只是表皮坏死不用担心,用生理盐水或1%碘伏清洗后,外涂百多邦无菌纱布包扎,隔5-7天再同样方法再次换药直至干燥结痂。创面干燥后再包扎10天就可以在家自行解开纱布,外涂百多邦直至结痂自行脱落。(注:有的家长担心伤口,一直长时间包扎,这样可能结痂很长时间都不掉)
4、克氏针固定的拔出:如果手指、足趾有克氏针固定,需无菌敷料包扎,如果敷料被水打湿应立即换药。换药时要向医生交代有钢针固定,拆纱布需小心,防止纱布拆开时带出钢针。根据出院时医生的交代时间拔针,一般4周左右才能拔针。注意,不能自行提前或延后拔针,否者提前可能导致骨愈合不良,延后可能导致关节僵硬。拔针没有什么特殊的,清洗消毒后用换药的镊子夹住针头的小钩往外一拉就出来了,拔针后针眼会有少许出血,因此,需纱布再包扎3天,以后就可以亮出手足,逐渐让孩子自行活动手指、足趾。但在术后2个月内,要防止孩子截骨的手指跌倒时被猛烈碰撞,因为2个月内截骨处骨折的愈合尚不牢固。
术区伤口的观察及瘢痕处理:
1、刚拆开的伤口都会有些红肿,整个手指及足趾也会有些肿大,活动也有些僵硬。这是正常现象,需家长给予被动活动关节,同时让孩子尽可能主动活动手指,关节活动及肿胀会逐渐好转的,一般3个月后基本恢复正常,完全恢复要一年。
2、伤口瘢痕一般在手术后1个月开始生长,主要是缝合的边缘。手部瘢痕一般都不重,基本上不需用药,3-6个月能自行软化。
有些足趾伤口,偶尔有出现伤口处瘢痕的明显增生的现象,原因主要是本身属于瘢痕疙瘩体质+局部摩擦。这种情况下,首先,最好用矽胶的趾套(淘宝网上可以买到)或小布条分隔脚趾,防止两个脚趾之间摩擦,或用弹力胶带局部加压来抑制瘢痕增生。其次,应该到当地的医院整形科打瘢痕针(即瘢痕的药物注射治疗),多数可以缓解,极个别瘢痕疙瘩体制的患儿药物注射及加压治疗均无效,则可能需再次手术切除瘢痕,术后立即药物治疗及放疗可以预防瘢痕再次生长。
为方便外地病人的随访,我都会留电话及邮箱,家长们有什么不懂之处可以电话联系,也可以上传照片到我邮箱,我可以随时指导术后的处理。
有的家住农村,无电脑,或不懂如何发照片,可以到照相馆拍照后请照相的师傅帮忙发照片,他们都懂的。
希望每个孩子都有最好的恢复,即使相隔千里,田阿姨都在宝宝的身边!
注:根据一些家长反映,返回当地后,在一些大医院换药遇到麻烦。由于孩子舍近求远,没在当地医院治疗,有些大医院的医生、护士会有抵触情绪,换药时态度不好,甚至在家长要求伤口涂抹自带的百多邦时拒绝。大医院病人多,医生也没耐心,往往不等生理盐水润湿就强行拆开,可能黏得紧的地方有时会出血。
一些在小医院换药的家长则基本反映情况很好,没有大医院某些医务人员的酸葡萄心理,又较空闲,能够很耐心地让生理盐水充分润湿内层棉垫,因而,孩子换药时没什么痛苦,态度也好。
因此,建议外地患儿的家长返回当地后,换药时选择较小的医院。因为换药本来很简单,不用特殊技术。出院时我会给家长一张换药说明,交给当地医生看看就明白怎样处理。
再次提醒:前几天,一位并趾术后孩子爸爸电话告诉我,他按照我的方法自己给孩子换了药,真是吓我一跳。虽然孩子伤口恢复很好,但这样的做法绝对不可取!我写这个注意事项的目的是指导家长们在术后首次换药时,如何与当地换药的医生交待注意事项,绝非让家长们自己换药!毕竟不是医生,换不好伤口感染怎么办?请那些能干的家长们切忌啊!
本文系田晓菲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田晓菲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