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松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典型病例

介入治疗颈部淋巴管瘤1例

发表者:汪松 人已读


哇,我终于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啦!这个世界好美啊!咦,我怎么觉得我右边的脖子长了个包包

这个包包上还有一些紫色的花纹,可我真的不喜欢这个包包,它害的我右侧的小眼睛都睁不开了,

谁能帮帮我呢?

爸爸妈妈带我来到了安徽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医生叔叔们给我做了CT检查,原来我长了个淋巴管瘤,而且还出血了,压迫了我的血管和气管,让我很痛苦。

这该怎么治疗呢?新生儿外科的大夫们认为瘤体非常巨大,外科切除的方法风险巨大,容易损伤重要的血管、神经,而且手术伤口不易缝合,还会给我留下长长的瘢痕;最重要的是有可能不能完全切除。我这么帅,你们不能让我毁容啊!新生儿外科的大夫们让我们去找血管瘤介入科的大夫,说他们或许可以帮到我,真的吗?介入是什么东西,他们真的可以帮我吗?爸爸妈妈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了血管瘤介入科。

一位汪叔叔接待了我们,他认真的给我做了体检,也反复阅读了影像学资料,他告诉我们,虽然我的瘤体比较巨大,治疗起来比较困难,术中、术后也可能会遇到一些并发症,但是治好的几率还是很大的,而且不会留下任何疤痕。爸爸妈妈听了后也比较开心,但毕竟这么大的瘤体,不担心是不可能的。经过汪叔叔耐心的解释,他们最终选择让我做介入手术。

今天终于可以做手术了,麻醉科医生先为我做了静吸复合全麻,然后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听说血管瘤介入科的叔叔阿姨们用注射器将我的淋巴管瘤内的淋巴管液和血液抽了出来,足足有100ml呢,然后向内注射了一些药物,术中没有出现任何危险。在叔叔阿姨们的悉心照顾下,我第二天就出院了。

一个月后,我再次来到了血管瘤介入门诊,我的包包已经明显小多了,通过B超检查,里面还有一些小的囊腔,爸爸妈妈又让我接受了一次手术治疗,现在只是皮肤的皱褶多点,汪叔叔说这是由于瘤体太大,把皮肤撑得变松了,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我现在重新变成帅小伙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现在的心情,从开始发现时的无助,到现在完全的康复,真的要感谢血管瘤介入科的叔叔阿姨们,是你们给了我重生的希望,也希望你们能帮助更多向我一样的宝宝!

病例点评:

淋巴管瘤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脉管疾病,发生在颈部尤为多见。本病为一种良性的淋巴管发育异常,不会发生恶变,但由于其“见缝就钻”的生长特点、易伴发出血、感染等因素影响,容易造成比较严重的临床症状。淋巴管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其属于先天性淋巴管发育畸形,而非真正的肿瘤,是由于淋巴管发育异常或者发育过程中继发损伤所致,淋巴管未能与正常的引流通道相通,从而形成隔离的淋巴管,异常的淋巴管瘤样扩张、增生。也有少数的学者认为其是良性肿瘤。

淋巴管瘤临床上可分为毛细管型、海绵型和囊肿型。Waner和Suen于1995年提出将淋巴管瘤统称为淋巴管畸形,将其分为大囊型(macrocystic)和微囊型(microcystic),这种分类方法比较符合淋巴管瘤的病理生理,也有利于临床的治疗,得到了国际脉管性疾病研究学会(ISSVA)认可。

淋巴管瘤的治疗以前多以手术切除为主,但由于淋巴管瘤的特点,手术完全切除比较困难,术中可能会损伤血管、神经,而且容易复发。现在有条件的医院开展了淋巴管瘤经皮硬化术,这种手术的优点在于创伤小、不易损伤重要结构、效果明确,不易复发等。因为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微囊型淋巴管瘤,这就需要我们在术中应尽量抽出囊液,破坏囊中的分隔,使药物能够弥散更均匀,可能会需要多次介入治疗。这种介入治疗需要医生具有影像学、解剖学和外科学的知识,术中尽量减少损伤周围的器官、血管和神经,使药物能够弥散到瘤体的每一个囊腔,这样疗效才会更好,减少治疗的次数。

本文是汪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