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龈瘤
一、定义
牙龈瘤是一个以形态及部位命名的诊断学名词,为发生于牙龈组织上的一组肿瘤或类肿瘤病变,来源于牙龈、牙周膜及颌骨牙槽突的结缔组织。大多认为是机械刺激及慢性炎症刺激形成的反应性增生物。根据病理组织结构特征及临床表现,牙龈瘤可分为6类:肉芽肿型牙龈瘤(granulomatous epulis)、纤维型牙龈瘤(fibrous epulis)、血管型牙龈瘤(vascular epulis)、巨细胞型牙龈瘤(giant cell epulis)、先天性牙龈瘤(congenital epulis)和牙龈纤维瘤病。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1、肉芽肿型牙龈瘤主要由肉芽组织所构成,其中含有较多的炎性细胞及毛细血管,纤维组织较少,血管壁为单层内皮细胞所构成。多发生于青壮年,常因局部刺激因素引起,主要见于唇颊侧及牙龈乳头,有蒂或无蒂,基底较宽;肿块表面呈红色或粉红色,易出血。
2、纤维型牙龈瘤含有较多的纤维组织和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性结缔组织中如存在散在的牙源性上皮,及由这些上皮诱导的钙化团块、发育不良性牙本质以及牙骨质等结构时,应作为真性牙源性肿瘤看待,诊断为外周性牙源性纤维瘤。另一类纤维性牙龈瘤除成纤维细胞性结缔组织外,可见多量钙化物,但无牙源性上皮结构,成为外周性骨化性纤维瘤。
纤维型牙龈瘤颜色较淡与正常牙龈颜色无大差别,表明光滑,不易出血。肿瘤一般有蒂,位于附着龈位置。
3、血管型牙龈瘤血管丰富,颇似血管瘤,柔软、有蒂或无蒂,损伤后极易出血。常见于妊娠期,分娩后可消退。
4、巨细胞型牙龈瘤,又称为外周性巨细胞肉芽肿,较少见,多发生于前牙区,肿块直径多在0.5~1.5cm,深红色,表面常有溃疡。
5、先天性牙龈瘤由胚胎发育异常形成,少见,主要发生于女性新生儿,上颌切牙区多见,表面光滑,有蒂或无蒂。
6、牙龈纤维瘤病也称牙龈橡皮病,可分为先天性牙龈纤维瘤病和药物性牙龈纤维瘤病,可有家族史或长期服用苯妥英钠史,表现为上下颌牙龈弥漫性增生,质地坚韧,色泽较淡,接近正常牙龈。
以上各型牙龈瘤增长较大后均可能引起受累牙移动、松动,并可以破坏牙槽骨壁。当肿块遮盖一部分牙及牙槽突,可妨碍咬合,表面可见牙压痕,并易被咬伤而发生溃疡、伴发感染。
三、治疗
治疗原则是手术切除。属真性肿瘤的纤维型牙龈瘤易复发,手术切除应包括牙槽突及受累的牙。肉芽肿型牙龈瘤首先应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牙石、不良修复体等;手术时对于有牙受累者应拔除受累牙,并去除牙周膜及周围骨膜。妊娠期血管型牙龈瘤可先观察,如分娩后仍不消退可手术切除;但如经常出血或因肿物影响进食,也可早期切除。巨细胞型牙龈瘤和先天性牙龈瘤做局部彻底切除。牙龈纤维瘤病一般只需将增生的牙龈做成形性切除即可。牙龈瘤切除后的创面较大,不能直接缝合时,可用碘仿纱条覆盖,或在创面上用牙周塞治剂保护。
本文是单小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