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病新识:谈2011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0年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学会(ATS/ERS)发表了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的共识。历经11年,IPF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均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2011年来自美国胸科学会(ATS)、欧洲呼吸学会(ERS)、日本呼吸学会(JRS)和拉丁美洲胸科学会(ALAT)的间质性肺疾病(ILD)、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和IPF领域的著名专家,系统回顾了2010年5月前有关IPF的文献,共同制定了第一部以循证为基础的IPF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2011指南)。下面就2011指南的新观点,新认识跟大家分享一下.
1. IPF定义
首次将放射学表现为UIP型写入IPF的定义,强调识别高分辨率CT(HRCT)的UIP型表现的重要性。
IPF是病因未明的慢性进展性纤维化型间质性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好发于老年人,病变局限于肺部,组织病理学和(或)影像学表现具有UIP的特征.临床表现上原因不明的慢性劳力性呼吸困难,并且伴有咳嗽、双肺底爆裂音和杵状指的成年患者均应考虑IPF的可能性。
2. IPF流行病学
目前尚无,IPF发病率和患病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但总体上IPF发病率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一项基于美国新墨西哥州伯纳利欧县人口的研究显示,IPF发病率估计为男性10.7/10万,女性7.4/10万。来自英国的研究报道,IPF总的发病率仅为4.6/10万,但1991年到2003年间IPF的发病率估计每年增长11%,此增长似乎与人口老龄化或轻症患者确诊率增加无关。根据最近一项来自美国大样本医疗保健数据库的登记资料,估计美国总人口中,IPF患病率为(14.0~42.7)/10万,发病率为(6.8~16.3)/10万。目前不清楚IPF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是否受地理、国家、文化或种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 IPF潜在危险因素
① 吸烟:吸烟危险性及家族性与散发的IPF发病紧密相关,特别是每年吸烟超过20包。
② 环境暴露:IPF与多种环境暴露有关,如暴露金属粉尘(铜锌合金、铅、钢)、木尘(松树)、务农、石工、抛光、护发剂,接触家畜、植物、动物粉尘等。
③ 病原微生物:有研究提示感染,尤其是慢性病毒感染,包括EB病毒、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疱疹病毒等可能与IPF发病有关。
④ 胃食管反流:数项研究提示,多数IPF患者有异常的胃食管反流,异常的胃食管反流导致反复微吸入是IPF高危因素之一。但多数IPF患者为“隐性反流”,缺乏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症状,因此容易被忽略。
⑤ 遗传因素:家族性IPF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占所有IPF患者比例<5%。家族性IPF可能存在易感基因。近期的全基因组研究发现,在染色体4q31上功能尚不清的ELMOD2可能是家族性IPF患者的易感基因。某些基因突变,如SP-C基因突变与家族性肺纤维化有关,但未在散发IPF发现该基因突变。罕见SP-A2基因的突变与家族性肺纤维化和肺癌有关。另有数项研究显示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遗传变异,或端粒酶RNA组分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与家族性肺纤维化和某些散发性IPF有关,在15%家族性肺纤维化和3%散发性IPF病例检测到此罕见基因突变的存在。多种编码细胞因子的基因多态性与IPF发病有关,其中许多细胞因子与IPF疾病的进展相关。以目前的认识,2011指南并不推荐在临床评价中对家族性肺纤维化或IPF患者常规进行基因检测。
4.IPF诊断
诊断方面: UIP 以往专指IPF患者病理组织学的特征性变化,新指南首次提出根据UIP的HRCT特点可作为独立的IPF诊断手段,明确指出HRCT上UIP的特征为胸膜下和肺基底部的网格状阴影和蜂窝影,常伴有牵胀性支气管扩张,尤其是蜂窝影对IPF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许多研究还证实HRCT诊断UIP准确性可达到90% - 100%。典型UIP的四项符合标准,可能UIP的三项标准及不符合UIP的七项标准,如下
UIP型HRCT的分级诊断标准
典型UIP (符合以下四项) | UIP 可能(符合以下三项) | 不符合UIP (具备以下七项中任何一项)) |
• 病灶以胸膜下,基底部为主 • 异常网状影 • 蜂窝肺伴或不伴牵张性支气管扩张 | • 病灶以胸膜下,基底部为主 • 异常网状影 • 缺少第三级中任何一项(不符合UIP条件) | • 病灶以中上肺为主 • 病灶以支气管周围为主 • 广泛的毛玻璃影(程度超过网状影) • 多量的小结节(两侧分布,上肺占优势) • 囊状病变(两侧多发,远离蜂窝肺区域) • 弥漫性马赛克征/气体陷闭(两侧分布,3叶以上或更多肺叶受累) • 支气管肺段/叶实变 |
UIP型组织病理学特征:UIP最显著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是低倍镜下病变的异质性,即伴有瘢痕的纤维化和蜂窝样病变,与轻微或正常肺组织呈局灶状交替分布。这些组织病理改变主要累及周围胸膜下肺实质或小叶间隔旁。肺间质炎症通常较轻,由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引起的肺泡间隔浸润所组成,斑片状分布,并伴有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和支气管黏膜的上皮细胞增生。纤维化病变区域主要有致密的胶原瘢痕,散在的增殖型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集合灶,即成纤维细胞灶(fibroblastic foci,FF)。镜下蜂窝肺改变的区域是由囊性纤维气腔所组成,常被覆有支气管上皮细胞,气腔内充满了黏液。在纤维化和蜂窝病变的区域内常可见明显的平滑肌增生。
5. IPF治疗
2011指南指出,根据目前发表的文章证据,还不能证明任何药物对IPF有确切疗效,但鉴于一些研究结果提示了潜在益处,对于充分知情且强烈要求药物治疗的患者,指南建议可以从①乙酰半胱氨酸+硫唑嘌呤+泼尼松②抗凝治疗③乙酰半胱氨酸单药治疗④吡非尼酮等四种方案中选择。2011指南中除涉及药物治疗外,还提出了肺康复治疗、姑息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
IPF是一种致死性疾病,有些回顾性研究提示IPF从诊断到死亡的中位生存期2-3年。但新指南强调其自然病程变异很大,且无法预测。所以早期发现临床病例,明确诊断对IPF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对IPF研究的深入,诊断及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改进,使最终治愈肺纤维化成为一种可能。
本文是张维录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