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涌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论文精选

巨幼细胞贫血(血虚病)

发表者:杨洪涌 人已读

巨幼细胞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是指主要由体内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引起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大红细胞性贫血。其特点是骨髓内出现巨幼红细胞系列,细胞形态的巨型改变也可同时见于粒细胞、巨核细胞系列。临床上除有贫血和全血细胞减少外,尚有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维生素B12的缺乏可见于素食者,以及恶性贫血。叶酸缺乏多见于酗酒、偏食、膳食质量差(食物中缺少新鲜蔬菜、过度烹煮或腌制等),以及某些药物所致。在西方国家,恶性贫血为维生素B12缺乏的主要疾病;在中国,由于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散在各地,以晋、秦、豫、鲁等省较多见。中医学本无巨幼细胞贫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大抵属于虚劳、血虚、郁病、纳呆、麻木、泄泻等病证范畴。

一、历史沿革

1.病名病状记载

《素问•玉机真藏论》指出:“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灵枢•决气》列出了精、血、津、液等不足所导致的虚损症状。《难经•十四难》创五损之说:“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也;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也;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形象地描述了虚劳的常见表现,其中很多病状颇类似于巨幼细胞性贫血。《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虚劳的病名,并论述了虚劳的一些临床证候。《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详细论述了虚劳的系列证候,指出:“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并对五劳、六极、七伤的具体内容作了说明。五劳着重指五脏之劳,六极分别指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七伤则指肺、心,肝、脾、肾及形、志之伤。宋代《济生方•五劳六极论治》中,将虚劳与痨瘵作了鉴别。明代《景岳全书•虚损》有“故凡损在形质者,总曰阴虚,此大目也。若分而言之,则有阴中之阴虚者,其病为发热躁烦,头红面赤,唇干舌燥,咽痛口疮,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大便燥结,小水痛涩等证;有阴中之阳虚者,其病为怯寒憔悴,气短神疲,头运目眩,呕恶食少,腹痛飧泄,二便不禁等证,甚至咳嗽吐痰,遗精盗汗,气喘声喑,筋骨疼痛,心神恍惚,肌肉尽削,梦与鬼交,妇人月闭等证,则无论阴阳,凡病至极,皆所必至,总由真阴之败耳”之论,所述表现与本病相似。清代《医碥虚损痨瘵》指出:虚者,血气不足也,久则肌肤脏腑亦渐消损,故曰虚损;劳者,久为病苦,不得安息,如劳苦不息者然,进一步提出了本病因气血不足,渐致形瘦骨立、神疲不寐的症状。

2.病因病机记载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明确提出酗酒、劳倦、饮食失误、情绪不调、起居无常等等,可以使人患病早衰。《素问通评虚实论》更概括性指出:精气夺则虚。《素问・刺志论》谓: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说明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之气。只有饮食充足,五脏之气才会旺盛,食量不足就会谷虚气虚。若饥不得食,渴不得饮,气血生化乏源,可致血虚。《素问・脏气法时论》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以补精益气。故过于偏食、素食和挑食都会造成饮食单一,使谷虚气虚,引起气血亏虚。

明代《景岳全书虚损》对虚劳的病因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该书谓:疾病误治及失于调理者,病后多成虚损劳倦罔顾者,多成劳损。……总之,不知自量,而务从勉强,则一应妄作妄为,皆能致损。凡劳倦之伤,虽曰在脾,而若此诸劳不同,则凡伤筋伤骨,伤气伤血,伤精伤神,伤皮毛肌肉,则实兼之五脏矣病之虚损,变态不同。因有五劳七伤,证有营卫脏腑,然总之则人赖以生者,惟此精气,而病为虚损者,亦惟此精气。气虚者,即阳虚也;精虚者,即阴虚也。所述对《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虚的论点作出了精辟的注解。该书又云:凡虚损之由,具道如前,无非酒色、劳倦、七情、饮食所致。故或先伤其气,气伤必及于精;或先伤其精,精伤必及于气,阐述了虚损的常见病因和病机。《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指出: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对引起虚损的病因作了颇为全面的归纳。

清代《不居集》倡内损、外损之论,提出六淫可致外损:外损一症,即六淫中之类虚损者也,凡病在人,有不因伤而受病于外者,则无非外感之证,若缠绵日久,变成外损。其病机为:本虚之人,感受风寒,妄用汗、吐、下,重者当时变证,轻者元气暗耗,若真元不足,用药太过,或元所中馁,不能送邪外出者;若感受疫疠,治疗无法,拖延而真气大伤者;不善调摄,反复外感者,以及医者外感内伤辨治不明,虚虚实实皆为外损之因。以此与前人之论互参,则对虚损病因病机之认识,更为完整。

3.治则方药记载

《素问·三部九候论》和《灵枢·经脉》均提出虚则补之,是为治疗虚劳的总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进而指出: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金匮要略》对于本病的病因主要责之五劳七伤,病机特别强调脾肾阴阳两虚和精血亏虚、瘀血内停。篇中所述证候言简意赅,治法多样,有温中健脾益气(建中辈),有阴中求阳、补益肾气(肾气丸),有调和阴阳、潜镇涩精(桂加龙牡汤和天雄散),有养阴清热、宁心安神(酸枣仁汤),有扶正祛邪(薯蓣丸),祛瘀生新(大黄䗪虫丸);这些方剂,组成精当,制方严谨,服法考究,疗效卓著,被尊为经典。

宋金元以后,诸医家对虚劳论治疗有较大的发展。如刘完素重视虚损感邪之阴阳辨治;李东垣强调脾胃气虚证治,长于甘温补中益气升提,创立补中益气汤等系列补脾胃、益中气之方;朱丹溪重视肝肾,以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创大补阴丸滋其阴而火自降;另外,宋代《济生方》所订归脾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十全大补汤、《三因方》所创人参养荣汤,等等,均为治疗血虚证名方。

明代张景岳深刻阐发阴阳互根理论,治疗肾脏阴虚、阳虚的理论及方药颇有创新,订制左、右归丸,以及左、右归饮等名方,成为平调阴阳之大家;绮石《理虚元鉴》乃首部虚劳专著,提出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以及治虚二统,统之于肺、脾而已三本两统虚劳论治观。

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认为:“阳虚易补,阴虚难疗。治虚损者,当就其阴血未枯之时而早补之”,诚为经验之谈。吴澄《不居集》认为:古方理脾健胃,多偏补胃中之阴,而不及脾中之阴古人多以参芪术草培补中宫虚损之人多为阴火所烁,津液不足,筋脉皮骨无所养,而精神亦渐羸弱,百症丛生矣。吴氏尊东垣脾胃学说,并倡言理脾阴,补东垣之不逮,与叶天士养胃阴说相得益彰;并据此自制中和理阴汤、补脾阴正方、资成汤、理脾益营汤等九个效方,常用人参、山药、玉竹、扁豆、莲肉、茯苓、甘草、荷叶、白芍、紫河车、老米等药物,足资借鉴。

二、病因病机

本病属气血阴阳亏虚之证。中医学认为,血的生成过程与中焦脾胃关系最为密切,《灵枢・决气》篇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而血的健旺又与五脏六腑相关,因为心主血、主神明,肺主气、朝百脉,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肾藏精、主骨生髓;胃主受纳水谷,等等,均与血的生理、病理相关。其中,尤与脾、胃、肾的关系更为紧密。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可以化生血液;先天禀赋薄弱,或劳倦或久病伤肾,则肾精不足,肾气虚弱,血之化源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生成血液的物质主要来源于脾胃化生之水谷精微,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司,受纳无权,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水谷精微不足,使气血生化乏源而致血虚。

总之,多种原因均可导致本病。多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分别引起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虚;日久不复,而成为虚劳。结合临床所见,引起虚劳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饮食不当,损伤脾胃

水谷不均,饥饱不调,饮食偏嗜,饮酒过度等原因,均会导致脾胃损伤,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充,脏腑经络失于濡养,日久形成本病。

2.禀赋薄弱,因虚致病

父母体弱多病,或妊娠期饮食不当或不足,胎儿禀赋精血不足,或生后喂养失当,水谷精气不充,均可导致禀赋薄弱,脾肾精气不充。先天不足、禀赋虚弱之体,易于罹患疾病,并在病后易于久病不复,使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日甚,而成为本病。

3.烦劳过度,因病致虚

在烦劳过度中,以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较为多见。忧郁思虑,积思不解,意外过思,所欲未遂等劳神过度的情况,易使心失所养,脾失健运,心脾损伤,气血亏虚,久则形成本病。或早婚多育,房劳过度,易使肾精亏虚,肾气不足,精不化血,久则致病。

4.大病久病,失于调养

大病之后,邪气伤正,脏气短时难以恢复,而成虚损。久病而成虚劳者,随其疾病性质的差异,有损伤人体气血阴阳的不同。如热病日久,耗伤阴血;寒病日久,伤气损阳;瘀结日久,新血不生;或其它慢性病日久不愈,耗伤精气;或病后失于调理,正气难复,均可演变为本病。

5.误治失治,损耗精气

由于它病诊断、辨证错误,或用药不当,造成精气损伤。如苦寒太过,则损伤脾胃,耗伤阳气;燥热太过,则损耗津液,消灼精血;攻伐太过,则既耗阴津,又损阳气。若失误多次,既延误疾病的治疗,又使阴精或阳气受损更甚,从而导致本病。

以上各种病因或是因虚致病,或因病致虚,久虚不复成劳。而其病理性质,主要为气、血,阴、阳的亏耗;病损部位,主要在五脏。引起虚损的病因,往往首先导致某一脏腑气、血、阴、阳的亏损;但由于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所以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虚损常互相影响,一脏受病,累及他脏;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生气;气虚者,阳亦渐衰;血虚者,阴也不足;阳损日久,累及于阴;阴虚日久,累及于阳。以致病情相互兼夹,病势日渐进展,病情趋于复杂。

三、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

多数患者见有面色无华、苍白或萎黄,气短心悸,动则尤甚;肢体乏力,头目眩晕,或麻木不仁,甚则步履艰难;饥不欲食,纳谷不香,或恶心厌食,腹胀泄泻,或便秘;失眠健忘,月事不调,甚或闭经;或抑郁寡欢,嗜睡少动,甚或精神错乱;常易感冒,或肌衄、齿衄。

2.特异症状

舌质淡,或舌质嫩红,或有裂纹,苔少或无,甚或舌体疼痛,脉细弱,或沉弦细;或先见情志异常,后现贫血之候。

四、诊断与鉴别

1.诊断

⑴主要症状与体征:面色无华、苍白或萎黄;肢体乏力;头目眩晕,心悸气短;饥不欲食,纳谷不香,或恶心厌食;腹胀或痛;大便溏薄或便秘;舌质嫩红如镜,或有裂纹,苔少或无,甚或舌体疼痛。

⑵次要症状与体征:麻木不仁,甚则步履艰难;月事不调,甚或闭经;或抑郁寡欢,嗜睡少动,甚或精神错乱;舌质淡红,脉象细数或细弱。

具备主要症状与体征的两条(第一条必备)及次要症状与体征两条以上,结合现代医学检测指标(血像、骨髓像见1-3系血细胞巨幼变,以及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等减少,有条件者同时查红细胞叶酸,更为准确)可诊断本病。

2.鉴别

1)萎黄病:萎黄也可出现贫血,甚至全血细胞减少,但典型者,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骨髓内、外铁减少,血清铁蛋白或转铁蛋白受体偏减少;本病呈大细胞性贫血,血清和红细胞内叶酸、维生素B12减少,骨髓铁染色和血清铁蛋白正常。

2)髓毒劳:髓毒劳也常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并见1-3系血细胞巨幼样改变,血清和红细胞内叶酸和维生素B12正常或增多;巨幼细胞贫血见大细胞贫血,并见1-3系细胞血细胞巨幼变,血清和红细胞内叶酸和维生素B12减少。

3)髓劳:髓劳亦见不同程度贫血,外周血和骨髓像1-3系血细胞减少,但呈正细胞性,细胞大小正常,骨髓至少一个部位增生减低,骨髓病理见脂肪组织增多,造血细胞减少;而本病呈大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活跃,造血细胞巨幼变,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减少。

五、临床治疗

1.治疗原则

本病总体属虚证,治疗当遵《内经》虚则补之的原则,根据辨证属气血阴阳之亏虚,分别给予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再结合病在何脏何腑,随症施治。另外,体虚易感外邪,或失治误治,导致虚实兼夹,又当根据虚实病情的轻重缓急,采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就临床所见,本病多出现脾胃虚弱、心脾两虚、脾肾亏虚、胃阴不足、气阴两虚等脉证,故健脾养胃、补养心脾、健脾补肾、滋阴养胃、益气养阴等法,尤为常用。在治疗过程中,为了提高疗效、加快康复进程,除了积极辨证治疗,纠正阴阳气血的偏虚外,应注意去除病因,如积极治疗胃肠疾病;并根据实际所缺,适当补充精微物质,如使用叶酸和维生素B12,以及增加富含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菠菜等绿叶蔬菜、西兰花、蛋黄、燕麦、胡萝卜和肉类、动物肝脏等的摄入。

2.非药物治疗

⑴起居有度:起居有度指的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主要包括:①做到起居有节、饮食规律,戒烟酒。②纠正偏食,注意食物合理搭配。③定期体检,如发现贫血合并红细胞体积增大等,应进行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测定,必要时进行骨髓穿刺和病理检查,最好做红细胞内叶酸和维生素B12检查。

⑵饮食调摄:《素问·脏气法时篇》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并服之,以补益精气。”应坚持饮食调理与药物治疗相结合,主要包括:①饮食应适宜,避免过度素食,给予高蛋白饮食(动物肝脏、蛋类、奶制品等),并注意健脾和胃,调理胃肠功能,以保证维生素B12的补充。②保证营养均衡合理,尽量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而且蔬菜应该急火快炒、不宜久烹,以保证叶酸的摄入。

3.辨证治疗

⑴脾胃虚弱证:证候特征:面色萎黄,体倦乏力,食欲不振,恶心欲吐,脘腹胀满,食后腹胀,大便溏稀。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象细弱。治疗原则:健脾和胃。方药选择: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减。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⑵心脾两虚证:①证候特征:面色萎黄,头目眩晕,失眠多梦,心悸气短,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细弱。②治疗原则:补益心脾。③方药选择:归脾汤(《济生方》)加减。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酸枣仁、龙眼、木香、当归、远志、生姜、大枣、甘草。

⑶脾肾亏虚证:①证候特征:面色苍白,食少腹胀,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舌质淡胖,舌苔薄白,或水滑,脉沉细或沉迟。②治疗原则:健脾补肾。③方药选择: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合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减。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熟地黄、山药、山萸肉、丹皮、泽泻、甘草。

⑷胃阴不足证:①证候特点:面色萎黄,头目晕眩,心悸失眠,口干纳呆,恶心厌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见腹痛隐隐。舌质嫩红,舌苔少或无,脉象细数。②治疗原则:滋阴养胃。③方药选择:益胃汤(《温病条辨》)加减。沙参、麦冬、冰糖、细生地、玉竹、石斛、天花粉、五味子、太子参、柿蒂、生姜、麦芽、山楂

⑸气阴两虚证:证候特征:面色萎黄,脘腹胀满,恶心欲吐,脘腹胀满,时有腹痛,嘈杂口干。舌质淡红而嫩,舌苔薄白,或花剥,脉象细弱或细数。治疗原则:益气养阴。方药选择:生脉散(《医学启源》)加味。党参、麦冬、五味子、鸡血藤、五指毛桃、淡豆豉、栀子、女贞子、旱莲草、陈皮、法半夏、郁金、佛手。

⑹阴阳两虚证:证候特征:面色无华或苍白,头目眩晕,健忘失眠,腰膝酸软,肢体乏力,麻木不仁,甚则步履艰难;遗精阳痿,或月事不调,甚或闭经;或抑郁寡欢,嗜睡少动,或精神错乱。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沉细。治疗原则:调补阴阳。方药选择:虎潜丸(《医方集解》)合还少丹(《洪氏集验方》)加减。龟版、知母、熟地黄、山茱萸、五味子、巴戟天、白芍、锁阳、当归、牛膝、狗骨、羊肉、郁金、石菖蒲、山药、远志、杜仲、肉苁蓉。

4.古方精选

⑴小建中汤:①方剂来源:《金匮要略》。②药物组成:桂枝、甘草(炙)、大枣、芍药、生姜、胶饴(烊)。③主治病证: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薯蓣丸①方剂来源:《金匮要略》。②药物组成:山药、当归、桂枝、神曲、干地黄、豆黄卷、甘草、人参、川芎、白芍、白术、麦冬、杏仁、柴胡、桔梗、茯苓、阿胶、干姜、白敛、防风、大枣。③主治病证: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

⑶人参养荣汤:①方剂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②药物组成:白芍药、当归、陈皮、黄芪、桂心(去粗皮)、人参、白术(煨)、甘草(炙)、熟地黄(制)、五味子、茯苓、远志(炒,去心)。③主治病证:治积劳虚损,四肢沉滞,骨肉酸疼,吸吸少气,行动喘啜,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虚惊悸,咽干唇燥,饮食无味,阴阳衰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急者百日,渐至瘦削,五脏气竭,难可振复。又治肺与大肠俱虚,咳嗽下痢,喘乏少气,呕吐痰涎。

⑷八珍汤:①方剂来源:《瑞竹堂经验方》。②药物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甘草。③主治病证: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⑸资生丸:①方剂来源:《证治准绳》。②药物组成:白术(制)、人参、白茯苓、橘红、山楂肉(蒸)、神曲(炒)、川黄连(姜汁炒)、白豆蔻仁(微炒)、泽泻(炒)、桔梗(炒)、真藿香(洗)、甘草(蜜炙)、白扁豆(炒)、莲肉(去心)、薏苡仁(炒)、干山药(炒)、麦芽面(炒)、芡实(炒)。③主治病证:治脾胃虚弱,食不运化,脘腹胀满,面黄肌瘦,大便溏泄。

⑹补肝汤:①方剂来源:《医学六要》。②药物组成:生地、当归、白芍、枣仁、川芎、木瓜、炙甘草。③主治病证:治虚劳肝血不足,筋缓不能行走,眼目昏暗;或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昏花,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舌干红,脉弦细数者。

5.中成药应用

⑴归脾丸:①药品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药准字Z41021897)。②药物组成:党参、白术(炒)、黄芪(炙)、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甘草(炙)。③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

⑵桂附地黄丸:①药品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药准字Z20055685),此方实为《金匮要略》八味肾气丸制成的现代中成药。②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肉桂、附子(制)。③功能主治: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腰膝痠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

⑶十全大补丸:①药品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药准字Z20044276)。②药物组成:党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白芍(酒炒)、熟地黄、炙黄芪、肉桂、蜂蜜。③功能主治:温补气血。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头晕自汗,体倦乏力,四肢不温,月经量多

⑷人参养荣丸:①药品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药准字Z11020108)。②药物组成:人参、白术(土炒)、茯苓、炙甘草、当归、熟地黄、白芍(麸炒)、炙黄芪、陈皮、远志(制)、肉桂、五味子(酒蒸)、蜂蜜、生姜、大枣。③功能主治:温补气血。用于心脾不足,气血两亏,形瘦神疲,食少便溏,病后虚弱。

⑸复方阿胶浆:①药品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药准字Z37021371)。②药物组成:阿胶、红参、熟地黄、党参、山楂。③功能主治:补气养血。用于气血两虚,头晕目眩,心悸失眠,食欲不振及白细胞减少症和贫血。

⑹河车大造丸:①药品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药准字Z11020228)。②药物组成:紫河车、熟地黄、天冬、麦冬、杜仲(盐炒)、牛膝(盐炒)、黄柏(盐炒)、龟甲(制)。辅料为赋形剂蜂蜜。③功能主治:滋阴清热,补肾益肺。用于肺肾两亏,虚劳咳嗽,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腰膝酸软。

六、典型病例

李某某,女性,76岁,家庭妇女,广东梅州市人。

主诉:面色萎黄,四肢无力,纳呆厌食,消瘦气短半年余。

病史:缘患者丧偶,因儿女外出工作而独居,长期素食,半年前起渐觉头晕眼花,疲乏无力,心悸气短,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进而呕恶厌食,进行性消瘦,大便少而干结。因症状逐渐加重,于2013年3月15日由家人搀扶就诊。

现症:面色萎黄,头晕眼花,疲乏无力,肢体麻木,步履不稳,心悸气短,腹胀厌食,每日勉强能进食稀粥大半碗,多食即恶心呕吐,鱼肉蛋等几乎完全不进,腹不痛不胀,口干不欲多饮,大便干结,数日1行,小便如常。

体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皮肤干燥;毛发枯槁,精神疲惫;舌质嫩红,光滑如镜,苔少而干;脉象细弱数。

检查:①血象:白细胞(WBC)3.1×109/L,血红蛋白(Hb)56g/L;红细胞(RBC)4.5×1012/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109f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42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35g/L;血小板(PLT)29×109/L。②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大红细胞为主,呈大卵圆形,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0.1×109/L;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并可见巨型变。③骨髓检查:增生活跃,粒系增生活跃,各阶段比例大致正常,可见粒细胞巨幼变;红系增生尚活跃,各阶段细胞比例大致正常,细胞巨幼变,约占12%;巨核细胞分叶过多,血小板少见。④血清维生素B12为89ng/ml,血清叶酸为92ng/ml,血清铁蛋白38μg/L。⑤肿瘤相关抗原阴性;血浆蛋白偏低,肝肾功能、空腹血糖正常;⑥胸腹部CT检查排除肿瘤:X线钡餐造影检查提示慢性胃炎。

诊断:①中医诊断:虚劳病。②西医诊断:巨幼细胞贫血。

分析:①病因:老年女性,有长期素食和少食史。②病机:由饮食偏噬、进食量严重不足,脾胃无以运化水谷精微,升降失司,精血无从化生,脏腑、四肢百骸得不到充养,进而发展成为本病。③证候:气阴两虚。

治疗:原拟使用维生素B12制剂,但医院当时只有针剂;考虑到患者血小板少于30×109/L,暂禁肌肉注射,以免引起注射部位出血,先予中医中药治疗。①治则:益气养阴,和胃降逆为先。②方药:生脉散合增液汤加减。党参、太子参、麦冬、生地、玄参、石斛、鸡血藤、五味子、柿蒂、生姜、仙鹤草、虎杖、麦芽、山楂、甘草。③服法:分别加水800、500毫升,煎煮两次,合并药液,浓缩200毫升,早晚饭后分两次温服。④饮食宜忌:嘱从半流质开始,食欲改善后,转换到软饭、普食,并逐步增加饮食量,尤其注意增加鱼肉蛋类蛋白质饮食;禁食辛辣、厚味、生冷、燥热、粗硬之品。

复诊:服药4天,恶心呕吐消失,食欲好转,精神转佳,四肢乏力、心悸气短有所减轻,大便转软,余症如前;舌质嫩红,苔薄,脉细弱。血像:白细胞(WBC)3.5×109/L,血红蛋白(Hb)63g/L;红细胞(RBC)4.6×1012/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105f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40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11g/L;血小板(PLT)33×109/L。效不更方,3剂,按前法继续服用。

三诊:诸症减轻,二便正常,饮食逐渐增加,步履较前有力,唯仍面色萎黄,舌质稍嫩红,苔薄白,脉细。血像:白细胞(WBC)4.1×109/L,血红蛋白(Hb)65g/L;红细胞(RBC)4.8×1012/L;平均红细胞体积(MCV)103f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39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02g/L;血小板(PLT)43×109/L。守原方加减:党参、太子参、麦冬、生地、玄参、石斛、五味子、五指毛桃、鸡血藤、丹参、生姜、仙鹤草、山楂、甘草。按前法煎服。另加服生脉饮和六味地黄丸。白细胞恢复正常,血红蛋白有所回升,血小板升至43×109/L,建议加用维生素B12注射液500μg,每日1次,肌肉注射。再治疗3周,四诊症状、体征消失;外周血象以及相关检测指标恢复正常。嘱坚持服用生脉饮和六味地黄丸1个月善后。

【附录】

一、巨幼细胞贫血诊断标准

(一)叶酸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⑴贫血的症状。

⑵常伴有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腹泻及腹胀等,舌质红,乳头萎缩,表面光滑。

2.实验室检查:

⑴大细胞性贫血(MCV100fl),多数红细胞呈大卵圆形。网织红细胞常减低。

⑵白细胞和血小板亦常减少,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5叶者>5%或6叶者>1%)。

⑶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系呈典型的巨幼红细胞生成。巨幼红细胞>10%。粒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亦有巨型改变,特别是晚幼粒细胞改变明显,核质疏松、肿胀,巨核细胞有核分叶过多,血小板生成障碍。

⑷生化检查

①血清叶酸测定(放射免疫法)<6.81nmol/L(3ng/ml)

②红细胞叶酸测定(放射免疫法)<227nmol/L(100ng/ml)

具备上述生化检查①及②项者,可能同时具有临床表现的⑴、⑵项,诊断为叶酸缺乏。叶酸缺乏的患者,如有临床表现的⑴、⑵项,加上实验室检查⑴及⑶项[]项者,则诊断为叶酸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

(二)维生素B12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⑴贫血症状。

⑵消化道症状及舌痛,色红,乳突消失,表面光滑。

⑶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脊髓后侧束变性,表现为下肢对称性深部感觉及振动感消失,严重的可有平衡失调及步行障碍。亦可同时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及精神忧郁。

2.实验室检查

⑴大细胞性贫血,MCV100fl,红细胞呈大卵圆形。网织红细胞常减低。

⑵白细胞和血小板亦常减少,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5叶者>5%或6叶者>1%)。

⑶骨髓呈典型的巨幼红细胞生成,巨幼红细胞>10%,粒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亦有巨型变。

⑷生化检查

①血清维生素B12测定(放射免疫法)<74~103pmol/L(100~140ng/ml)

②红细胞叶酸测定(放射免疫法)<227nmol/L(100ng/ml)

具备上述实验室检查中的生化检查①、②项者,诊断为维生素B12缺乏,这类患者可能同时伴有临床表现的⑴、⑵、⑶项[或仅有]。如加上实验室检查⑴及⑶项[]项,则诊断为维生素B12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

(三)恶性贫血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⑴贫血的症状。

⑵消化道症状及舌痛、舌色红、舌表面光滑。

⑶神经系统症状:典型的脊髓后侧束联合病变及周围神经病症状。

2.实验室检查

⑴大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呈大卵圆形。网织红细胞常减低。

⑵白细胞和血小板可减少,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5叶者>5%或6叶者>1%)。

⑶骨髓红系统呈典型的巨幼红细胞生成。巨幼红细胞﹥10%,粒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亦有巨型改变。

⑷特殊检查

①血清维生素B12测定(放射免疫法)<29.6pmol/L(40pg/ml)

②血清内因子阻断抗体阳性。

③维生素B12吸收试验(Schilling test):阳性(24小时尿中排出量<4%,加服内因子后可恢复正常)。

具备上述临床表现的⑴、⑵、⑶项[或仅有⑶项]、实验室检查的⑴、⑶项及特殊检查中的①、②项者,怀疑有恶性贫血。确定论断需有特殊检查的③项。

二、巨幼细胞贫血疗效标准

1.有效

⑴临床:贫血及消化道症状消失。

⑵血像:血红蛋白恢复正常。白细胞>4×109/L,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及核肿胀等现象消失,血小板在100×109/L左右。

⑶骨髓象:粒细胞核肿胀、巨型变及红系巨型变消失,巨核细胞形态正常。

2.部分有效

⑴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⑵血红蛋白上升30g/L。

⑶骨髓中粒、红系的巨型变消失。

3.无效经充分治疗后,临床症状、血像及骨髓象无改变。

【参考文献】(略)

杨洪涌

本文是杨洪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