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东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类脂质蛋白沉积症

发表者:李振东 人已读

类脂质蛋白沉积症(lipoid proteinosis)又称Urbach-Wiethe病、皮肤黏膜透明蛋白变性(hyalinosis cutis et mucosae),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常发生于婴儿,主要在皮肤、黏膜或内脏有无定形嗜伊红透明物质沉积,临床以眼睑增厚、肘膝黄色瘤样斑块伴声音嘶哑为特征。

概述

类脂蛋白沉积症

类脂蛋白沉积症(lipoidproteinosis,LP),又称为皮肤黏膜透明变性,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Urbach和Wiethe于1929年首次描述,因此又名Urbach-Wiethe病。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在皮肤粘膜及内脏有无定形物质沉积,常发生于婴儿,临床表现主要为眼睑部串珠样丘疹,声音嘶哑,膝肘黄瘤样改变,轻微的炎症刺激,皮肤易形成疤痕,伴系统性损害。

病因

本病的病因是X染色体携带的伴性隐性遗传。它是由于α-半乳糖苷酶缺乏,导致酰基鞘氨醇己三糖苷积存,因而引起全身皮肤、内脏发生血管角质瘤,出现发作性疼痛、感觉异常及全身症状,如蛋白尿、水肿、肾功能衰竭和血管异常等。

一、发病原因

遗传学研究发现,本病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代谢障碍的确切发生原因尚不明确。

二、发病机制

关于组织内沉积的透明物质的属性,最初Urbach-Wiethe通过组织化学染色认为系磷脂蛋白。以后许多学者又陆续发现还有糖蛋白、甘油三酯、中性脂肪和多种脂质混合物。最近几年有人通过对成纤维细胞培养和超微结构的观察,提出透明物质主要是由成纤维细胞产生的糖蛋白,而损害内的脂质积聚并非原发性代谢缺陷而是一种继发现象,可能是脂蛋白与糖蛋白之间有亲和力的关系。

病理表现

表皮角化过度,棘层不规则增厚或萎缩,特征性改变为真皮增厚,整个真皮血管汗腺周围均质性嗜伊红透明蛋白外套包绕,真皮下部透明蛋白灶性分布,毛细血管壁呈透明蛋白样增厚.透明蛋白样物质HE染色为淡红色,PAS染色强阳性,结晶紫染色弱阳性或阴性.均质性嗜伊红透明蛋白据认为是糖蛋白,由纤维母细胞分泌,其内的脂类为继发性改变.有人认为均质物质为IV型胶原为主,也有Ⅲ型胶原。有报道使用DMSO治疗该病,但效果不佳.该病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诊断不难.本患者有声音嘶哑,眼睑部损害皮肤表现及病理特殊染色,诊断明确,但需与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及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相鉴别。

临床上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发病年龄较大,且典型皮损为紫癜,也可有细小丘疹,位于面部,巨舌,可有系统性损害,但血丙种球蛋白高,本-周蛋白阴性,组织病理均质性嗜伊红物质主要局限于真皮乳头,且特殊染色如结晶紫可以鉴别.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临床上有光敏史,暴露部位,病理上表现为真皮浅部毛细血管周围透明蛋白外套包绕,与本病难以鉴别,然而,卟啉病透明蛋白样物质很少累及汗腺基底膜,也不累及结缔组织,而PAS染色两者都为阳性.难以理解的是患者自身抗体RNP/SM呈强阳性反应,其意义尚待随访观察.目前对此病尚无确切的治疗方法。

症状

本病临床上分为两型,原发型又称非光感型,继发型则是光感型。

1、原发型(非光感型) 本型发生于婴儿,轻微的皮肤炎症损伤即可形成瘢痕。婴儿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可发生声音嘶哑,成为婴儿期的主要症状。咽部、舌和唇黏膜可见黄白色的浸润斑,质地较硬。另外在软腭、扁桃体弓、悬雍垂和舌下等处均可见广泛的黄色浸润斑,表面不规则,扁桃体覆盖一层白色硬斑。喉受累常较严重,会厌和声带可见结节。舌增大,触之较硬呈“木头样”,致使活动范围受限而不能伸出唇外,甚至可能引起吞咽困难。当浸润压迫腮腺导管时,可引起复发性腮腺肿胀及疼痛。偶尔阴道黏膜和阴唇也会受累。

皮肤改变在幼年期逐渐突出。面部发生黄棕色小结节。头皮受累出现脱发。发生在上下睑缘或眼睑的皮疹表现为念珠状丘疹或眼睑增厚伴睫毛脱落。位于肘部、膝部的皮损表现类似黄瘤。如皮肤发生外伤,外伤处皮肤逐渐出现浸润,颜色变暗呈棕色。表面明显角化呈疣状,发生在手背等处很像寻常疣。

本病常伴牙齿异常及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颅内因类脂蛋白沉积而致癫痫或精神症状。发生钙化可在颅部X线片上发现钙化灶。

2、继发型(光感型) 本型实质上就是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对光线敏感,因此出现以暴露部位炎症及继发性改变为主的皮肤变化,详见卟啉病节。

根据婴儿期发病,有声音嘶哑、舌僵硬和增厚、皮肤黄瘤样损害等一般诊断不难。病理检查对确诊有帮助。

诊断

有典型症状者诊断不难。近年来常使用α-半乳糖吡啶呋喃糖苷的人工基质来进行白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酶的测定。此外,也可通过测定糖沉淀中糖脂的含量而得到确诊。产前诊断也很重要,早在妊娠第11周就可根据羊水细胞酶的活性作出诊断。

并发病症

本病常伴牙齿异常及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颅内因类脂蛋白沉积而致癫痫或精神症状。

检查鉴别

检查

发生钙化可在颅部X线片上发现钙化灶。组织病理:表皮可见角化过度,棘层不规则增厚或萎缩。特征性改变在真皮,可见真皮明显增厚,血管扩张,血管壁增厚,真皮浅层见有细胞外嗜伊红透明物质。开始沿毛细血管沉积,汗腺周围呈同心状沉积,随后这类物质向真皮深层发展呈宽带状沉积。透明物质PAS染色为强阳性,淀粉酶不能将其消化。蛋白染色均为阳性,结晶紫染色阴性。在透明区内特别是血管周围可发现细小脂滴。真皮血管周围Ⅳ型和Ⅴ型胶原增多,Ⅰ型和Ⅲ型胶原减少。发生钙化可在颅部X线片上发现钙化灶。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及血沉周围血象可有轻度正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及血沉增速。

2.尿常规多有蛋白尿、血尿和管型尿,还可伴有低比重尿。

3.生物化学检查当肾功能衰竭时,可有BUN及尿酸升高。

4.骨髓象骨髓涂片检查可见有大巨噬细胞,其内有脂质颗粒。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胸片常见有高血压心脏病、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征象。肾盂造影显示肾功能不良。肠道受侵犯可导致肠黏膜增厚、结肠袋消失。

2.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改变为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如间歇性窦房阻滞、室上性逸搏等。

鉴别

应当注意与淀粉样变病、黏液水肿性苔藓鉴别。

治疗

1、治疗

无特殊治疗。原发性者呈进行性发展,至成年期自然静止。儿童期喉部受累者有时可致呼吸困难,少数严重者需行气管切开。继发性光感型患者于避免日晒后症状常能逐渐改善。有报告应用阿维A酯(依曲替酯)可使皮肤损害减轻。

2、预后

原发性者呈进行性发展,至成年期自然静止。继发性光感型患者于避免日晒后症状常能逐渐改善。

饮食保健

类脂质蛋白沉积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研究发现,该病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代谢障碍的确切发生原因尚不明确。孕妇怀孕期间除了补足营养外,还需注意孕前检查,以防病儿出生。

搜狗百科 - 搜狗首页 - 免责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