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应用二氮嗪治疗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
1、二氮嗪的作用机制:
二氮嗪是K-ATP通道的开放剂,二氮嗪能够与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的SUR1亚单位结合[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由磺脲受体1(SUR1)和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蛋白(Kir6.2)两个亚单位组成],使钾离子处于开放状态,从而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2、二氮嗪的推荐剂量:
二氮嗪的应用剂量为5-15mg/(kg.d),起始剂量为5mg/(kg.d),每日2-3次口服。根据患儿的血糖监测情况逐渐增加剂量,随着剂量的增加,其不良反应也会逐渐增大。通常当二氮嗪剂量增大至15mg/(kg.d)仍无效时,再加大剂量也不会有效,反而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2、如何判断二氮嗪是否有效?
因二氮嗪的半衰期较长,故评价二氮嗪的疗效至少应在治疗5日后进行。
二氮嗪治疗有效的标准:二氮嗪剂量15mg/kg.d时,患儿禁食12-18小时,血糖水平可维持在70mg/dl(3.9mmol/L),或者血糖水平将降至50mg/dl(2.8mmol/L)之前会出现高酮血症(血浆β-羟丁酸>2.0mmol/L)。
4、二氮嗪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1)水钠储溜:为常见的不良反应,故患儿需要短期内应用利尿剂以避免水钠储溜的发生,常用氢氯噻嗪1-2mg/(kg.d),分成2-3次口服,同时口服10%氯化钾溶液1-2ml/kg.d,分3次口服,预防氢氯噻嗪可能导致的低钾血症。水钠储留严重者可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可见于接受治疗的新生儿,因此,合并心脏和血管疾病的早产儿是此药的禁忌症。
2)多毛症:身体的毛发过度生长。主要包括前额、眉毛、睫毛、背部、手臂等,常于停药后几个月消失。
3)过敏、恶心、畏食、白细胞减少等其他不良反应。
5、二氮嗪的代谢途径是什么?
90%的二氮嗪与血浆中蛋白结合,通过肾脏排出。
二氮嗪用于治疗CHI在国外已有多年的经验,大量临床资料表明,该药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二氮嗪有效的CHI患儿,可长期应用该药物控制低血糖发生。
本文是桑艳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