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及阻断措施

乙肝病毒是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主要通过输血或血液制品、不安全注射、未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
20世纪70年代之前,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差,通过输血及血液制品是乙肝最主要传播途径,但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严格的输血检查,目前经过输血传染乙肝已很少出现。而由于不安全注射,尤其注射毒品(共用注射器),如文身、共用剃须刀、共用牙刷等也可传播乙肝。
性接触也能传播乙肝?
乙肝的性接触实际上也是通过血液传播的,因乙肝感染者生殖道内分泌有乙肝病毒,在性生活过程中,乙肝病毒可通过生殖道或生殖器破损伤口进入体内导致感染。但实际上因性传播患上乙肝概率很低。
据统计在没有注射乙肝疫苗的夫妻中,使得另一方感染乙肝病毒并成为慢性乙肝的概率仅为6%,90%以上的乙肝配偶在性接触后会自动产生乙肝病毒抗体,而只有少数免疫功能低下者通过性接触感染。因此患上乙肝,如对方注射了乙肝疫苗,乙肝的性传播基本可解决,如在未知对方是否有乙肝情况下发生性关系,只要身体健康抵抗力强,80%以上人群会自动启动自身免疫力,将乙肝病毒杀死,而产生抗体。
因此,乙肝病毒感染者在对方接种乙肝疫苗后可以结婚。而性传播高危人群主要指性乱人群,因性乱人群常伴有多个伴侣,接触并感染乙肝病毒机会更多,性病发生率很高,常伴有性器官粘膜损伤,使得乙肝病毒更容易进入体内,而紊乱的性生活可降低机体免疫力,不能有效清除入侵体内的乙肝病毒。因此乙肝宣传对象应以性乱人群为主,普通人群性传播的预防应依靠婚前检查和乙肝疫苗。
母婴传播能阻断吗?
母婴传播途径包括宫内、产时和产后感染,宫内感染是指胎儿在母亲体内生长发育过程受到母体乙肝病毒感染;产时感染是指母体分娩时,新生儿吞咽含有乙肝病毒的母血、羊水以及阴道分泌物,或母体分娩时因宫缩促进少量母血渗入胎儿血液循环造成感染;产后感染是指慢性乙肝患者和孩子通过哺乳及亲密接触传染。而产时感染约占85%左右。
如何阻断其传染呢?
指南指出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概率近90%,对于慢性乙肝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24小时内(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应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在1月后和6月后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也可以在出生后12小时内先注射免疫球蛋白,1月后注射第二针免疫球蛋白,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乙肝疫苗,间隔1月和6月接种第2和第3针乙肝疫苗。
那么乙肝患者母体可以给孩子喂奶吗?
这个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的争论焦点,有研究表明,约70%乙肝妈妈初乳中可检测到乙肝病毒,提示通过母乳可能感染乙肝病毒。我国学者认为乳汁中虽有乙肝病毒,但数量远远低于血液,且乙肝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因此新生儿出生12小时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后可喂奶,但有乳头破损应暂停,不可口对口喂食,有口服抗病毒药物或运用干扰素的母亲不建议喂奶。
乙肝疫苗接种
指南指出乙肝疫苗全程接种需3针,接种第一针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针及第三针,接种疫苗主要为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和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一般剂量为新生儿推荐10μg重组酵母或者仓鼠卵巢细胞;健康成人接种20μg重组酵母或者仓鼠卵巢细胞。接种疫苗后机体至少经过1月左右才能逐渐产生抗体,因此我们应该在完成全程疫苗接种1-2个月后进行抗体检查。
那么接种后如果没有产生抗体该怎么办呢?
对于一些免疫力低下或者无应答者,可以通过增加疫苗剂量和接种次数提高他们对于乙肝疫苗应答率,指南指出单次剂量可加大到以往剂量的3倍,即60μg。
接种疫苗后抗体能持续多久呢?
指南指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可至少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必进行定期检测或加强免疫。但对于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定量检测,如定量低于10 Miu/ml,可予以加强免疫。
如何和慢性乙肝患者相处呢?
指南指出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接触、同一办公室工作、宿舍、餐厅、厕所等无血液暴露接触的一般不会传染乙肝病毒,而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蚊虫等传播乙肝病毒。而有不少单位和个人有歧视倾向,禁止招收乙肝感染者,这是违法的。
早在2005年我国相关法律就规定乙肝携带者可当公务员,2010年国家教育部、卫生部、人社部三部委发布通知明确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的乙肝检测项目,维护乙肝携带者入学、就业的权利,保护乙肝携带者隐私。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