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精神/心理疾病的停药问题
医生,我什么时候可以停药呢?
长期在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经常听病人及家属问:“医生,我什么时候可以停药呢?”
对于这个问题,无论内科医生还是精神/心理科医生许多时候都会觉得难以回答。因为,药物治疗许多时候都是针对症状,并不是针对病因的。
在精神/心理科的药物治疗中,有一种叫“足量、足疗程”的说法。比方说,第一次抑郁发作需服药1年左右,第二次抑郁发作需要服药3-5年;焦虑症的服药时间是1-2年;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第一次是3-5年。许多医生往往也如此告诉病人与家属。然而,就作者临床所见,当服药治疗时间接近这个时间点了,许多病人往往开始纠结了,医生说话也没有以前那么果断与肯定了。因为,停药以后,原来被调整的神经递质不就回到原来的水平了吗?换句话说,单纯药物治疗的结果是:停药后不出现症状那是运气,出现症状是一般规律。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作者在临床上接诊病人时,第一次看病后往往会花时间与其探讨治疗方案,是选择药物治疗呢?心理治疗呢?还是两者结合?亦或者是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呢?
作者的经验是,除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等重性精神疾病之外,就一般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强迫、失眠、疑病、神经衰弱等的治疗来说,往往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心理冲突解决了,行为方式改变了,症状许多时候会自然消失。
作者经常把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关系比作“游泳圈”与“学游泳”的关系。如果单纯靠药物就像带着游泳圈浮在水面,是不会自动学会游泳的,当拿掉游泳圈后,就跟没学过游泳的人的状况是一样的。心理治疗就像学游泳的过程,需要病人和医生一起努力,学会处理不良情绪、行为和心理冲突,尽管开始治疗时可能有些费劲,但疗效相对持久。
再说,目前常规的精神药物治疗模式是“对抗”症状,即针对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其治疗的目的在于缓解或消除精神症状/心理痛苦,而精神症状/心理痛苦背后的意义往往被忽略。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症状是现象学的,某种情绪或行为在他人看来无论多么的荒谬,对当事人都是有意义的,只有把症状和当事人的整体建立动态的联系,才能考查其意义。临床的实践也表明,精神症状/心理痛苦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警示,如果治疗仅仅停留在症状的层面上,就好像炸弹被拆除了引线,而炸弹依然被埋在原处。例如,一名抑郁障碍来访者可能会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下降、反应迟钝、活动减少,在这些表象背后深层次的意义可能是来访者整个生命的无意义感和无价值感,它们提示患者的心灵已停止成长,内心开始死亡。
边维尔早在1771年就已认识到药物/物理疗法治疗心灵痛苦的作用有限,他在《论女子淫狂》中写道:有时“仅靠治疗幻想”就能治愈这种病,“但仅靠物理疗法则不可能或几乎不可能有明显的疗效”。此后,博歇恩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仅用物理手段来医治疯癫是徒劳无效的……若不借助于某种方法使虚弱的病人在精神上强健起来,单靠物质疗法绝不会获得完全的成功。”C.A.Ross在1989年更是尖锐地批评道:“为数众多陷入绝境的患者多年来一直接受无效的药物治疗,不断遭受二次创伤。”
有心理分析治疗经验的人都知道,潜意识与疾病关系非常密切,换句话说就是,许多疾病扎根于心灵深处,是无意识的。用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的术语说,我们的疾病和痛苦在于“死亡”、“自由与责任”、“孤独”、“无意义”等“存在性”问题。因此,尽管精神科药物在疾病的急性期及重性患者中经常显示出不可思议的疗效,但事实也证明,药物可能会封闭一些微妙的感觉,导致病人/来访者无法识别自已心灵深处的痛苦和需要。正如威尔·鲍温在《不抱怨的世界》中尖锐地指出:“痛苦和不满是我们心灵旅程的自然组成部分,否定它们就是否定成长。可是,医药产业却藉人生中极为正常的苦恼和不满牟利,研制出一大堆抗抑郁、抗焦虑的药物,设法麻痹我们,使我们感觉不到苦恼和不满。”
因此,作者对于初诊的病人,往往都会让病人及其家属选择药物治疗或者心理治疗的方案,当然有些时候是药物与心理治疗结合的。作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只要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良好,就不存在“医生,我什么时候可以停药呢?”这么一问。比较难以处理的状况是,病人已经在其它地方服药很长时间,然后中途来就诊,而医生对其当时为什么选择这一治疗方案又不得而知,没办法给出相对具体的方案。作者遇此,往往会跟病人说:“关于服药时间与停药问题,我不能冒然回答,您最好与原制定治疗方案的医生探讨,如果到我们这里来治疗,可能又得从零开始。”
此外,为了解决“医生,我什么时候可以停药呢?”这一难题,台州医院心理卫生科不断探索,著有“禅疗四部曲”《过禅意人生:存在主义治疗师眼中的幸福》《与自己和解:用禅的智慧治疗神经症》《唤醒自愈力:用禅的智慧疗愈身心》《做自己的旁观者:用禅的智慧疗愈生命》,目的在于帮助轻度的失眠、焦虑、抑郁、强迫、神经衰弱等心理障碍者,高“压力”人群,慢性躯体疾病如肿瘤、高血压、糖尿病、功能性胃肠病、慢性疼痛等患者进行自我疗愈。
本文系包祖晓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包祖晓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