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初冬如何避免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的波动
深秋初冬时节,随着日照时间越来越短,自然界的阳气渐藏、阴气渐盛,阴阳相争,大自然呈现一派肃杀萧瑟之象。天人相应,人体感受外界环境的阴阳变化,亦会在躯体和精神上有相应改变,古语便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乏”等相关描述。人体的这些变化对正常人来说属于中医上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但是对于本身正气缺乏的病人来说就属于“虚邪贼风”,所以一些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抑郁症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在深秋初冬时节发生不同程度的波动,这时家属应当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做到“避之有时”。
从精神障碍患者角度来说,“避之有时”的方式主要在于“家属的密切观察”,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睡眠。精神障碍患者心肝火旺者偏多,在阴阳相争的深秋时节,阳气趋藏、阴气偏亢,阴阳相争而不和,《黄帝内经》说:“阳出于阴则寤,阳入于阴则寐”,所以此时精神障碍患者容易出现无诱因的入睡困难、睡眠不实或者早醒,且在第二日晨起后,感觉疲乏无力,精神欠佳,心烦等睡眠问题,进一步可诱发精神问题。2、情绪。中医学上讲五脏化五气、生五志、应五季。其中秋应肺,生悲忧之情,情绪障碍的患者在此时更容易出现抑郁。对于阴虚阳亢的患者,阳气内藏,则会加重阳盛,出现心烦、易激惹,甚至异常兴奋、话多、购物多等。所以家属应重点关注患者的睡眠及情绪表现,发现问题及时就诊,避免病情迁延加重。
从医生角度来说,医生应及时调整治疗。该季节医生当积极治疗患者的睡眠问题,同时依据患者病史适当调整治疗。如对于好发抑郁的患者当谨慎减少抗抑郁药;对于好发躁狂的患者应当慎用抗抑郁药,必要时加大心境稳定剂的剂量。另外,精神分裂症的病机多属于肝魂妄动,在深秋季节金气偏旺,肝木受制易发生亢逆,诱导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故此时即使是已稳定的患者亦当谨慎减药量。
如果医生懂得中医运气学说,知道患者的先天阴阳五行禀赋特点,结合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大自然运气变化的特点,及早预警患者以何种状态波动,是转抑郁,转躁狂,何时妄想波动,下个节气对疾病有利还是不利,为及早调整中西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不懂运气理论较难做到这点,这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特色和优势,这也是我们课题组这几年一直研究的课题和治疗特色。
此外在深秋季节,患者及家属平时的生活起居中应当遵循“秋收冬藏、恬淡虚无”原则。秋天要顺应肺气的收敛,要早睡早起,减少熬夜行为,适当运动,避免耗伤阴血,使情志安定平静,用以缓冲深秋的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收敛此前向外宣散的神气,以使人体能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避免发生纷争等刺激,不要让情志向外越泄,用以使肺气保持清肃。这乃是顺应秋气、养护人体收敛机能的法则。饮食上要禁食辛辣刺激食物,可适当配合百合、麦冬、沙参等养阴清热之品。冬天要顺应肾气的潜藏,不要扰动阳气,要早睡晚起,一定需等到日光出现再起床;使情志就像军队埋伏、就像鱼鸟深藏、就像人有隐私、就像心有所获等等一样,避免做使情志亢奋的事情;还要远离严寒之地,靠近温暖之所,不要让肤腠开启出汗而使阳气大量丧失。这乃是顺应冬气、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法则。饮食上可适当食用一些温阳填精的食材,如羊肉、当归等,但伴躁狂和妄想的患者只能适量,并配合百合、麦冬、莲子心等养阴清热之品,以免加重病情。
本文是贾竑晓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