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胡晓舟 三甲
胡晓舟 主任医师
郑大五附院 肾内科

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

6327人已读

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NSF)是近年来才发现的一种仅发生于肾脏病患者的全身性疾病。1997年NSF首次发现,最初被认为是一种肾源性纤维化皮肤病(Nephrogenic Fibrosing Dermopathy,NFD),2000年由Cowper等首次报道,近年来研究发现,NSF除发生在皮肤外,多个系统脏器也可发生纤维化,如食管、心、肺、骨骼肌、肾脏等,因此将NFD更名为NSF。

NSF病因未明。2006年Grobner提出NSF与MRA中使用的钆对比剂有关,可能机制是:肾衰竭患者钆清除的时间延长,可引起钆与配体复合物解离,内源性的金属(如:锌、铜、铁以及钙)和内源性酸加速了该解离过程,使得出现更多的游离钆离子,游离的钆离子有高度毒性,可溶性差,可与阴离子(如:磷酸盐、碳酸盐和羟基)结合形成沉淀,堆积于肌肉、骨骼、肝脏、皮肤及其他器官,并可能引起TGF-β表达的炎性细胞浸润,从而导致纤维化。

NSF多见于CKD或AKI的中年患者,发病年龄为8~87岁(平均46.4岁),男女发病比例相当,NSF在肾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发生率为3~5%。大部分患者发生在欧美国家。NSF可分为急性炎症期和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期两个阶段。急性炎症期可有低热、低血压、贫血等,实验室检查可发现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由于症状不显著,往往被忽略。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期可出现肢体水肿(多见于下肢),弥漫性皮肤色素沉着,硬结,皮下脂肪纤维化,组织内还可出现钙化和炎细胞浸润,部分患者还出现巩膜黄斑和毛细血管扩张,随着NSF进展,病变常累及骨关节,表现为肢体疼痛、关节屈曲性挛缩、活动受限。

诊断NSF的金标准是皮肤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病理学可见真皮层胶原束的排列增厚,黏蛋白沉积,CD34和型前胶原束的梭状细胞增加。

目前对NSF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如口服类固醇(泼尼松)、体外光化学疗法、血浆置换、物理治疗、高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及肾移植在一些患者中显示有一定疗效。NSF大多表现为缓慢进展过程,但少数患者病程进展迅速,甚至导致死亡。

胡晓舟
胡晓舟 主任医师
郑大五附院 肾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