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细胞耐药原因之一:多耐药(MDR)基因
MDR基因及P-糖蛋白(P-glycoprotein, P-gp)
MDR基因在人类有二种:MDR1和MDR2,其中MDR1与肿瘤的多药耐药有关,MDR2的功能不清楚,但MDR1和MDR2基因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人类MDR1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长臂上,含有28个外显子,内含子与外显子交界符合经典的APG配对,全长为4.5kb,含有一个开放读框,编码1280个氨基酸多肽,经糖基化后形成170kU的P-gp。它属于ATP结合盒转运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由两个同源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包含6个疏水跨膜区和1个具有高度保守ATP结合位点的亲水区,亲水区可能含有2个核苷酸结合位点,而疏水区则含有多个与MDR有关的药物结合位点。P-gp还具有能量依赖性“药泵”功能,其能将细胞内带阳性电荷的亲脂类化疗药物逆浓度泵至细胞外,使得细胞内化疗药物达不到有效作用浓度而产生耐药性。这种由P-gp介导的多药耐药称为典型多药耐药。
何杨等研究发现P-gp的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原发耐药机制。MDR1基因及蛋白表达产物P-gp高表达临床上与肿瘤化疗耐药复发和预后密切相关。现在认为P-gp作用机制是:当抗癌药进入胞浆膜,被识别并外排,当具有疏水结构域的抗癌药弥散通过胞浆膜时,遇到两侧扩散来的多药耐药运载体,运载体利用两个ATP结合位点上的能量将药物泵出细胞外,包膜浆中产生的疏水代谢产物作为转运体的潜存底物,且这种通路不止一条。化疗及其他药物单一的长期治疗激活了P-gp的功能,使得药物在细胞内积蓄减少,从而产生了肿瘤的多药耐药。
本文是杨海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