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卫光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中医经典每天学一点

四逆汤类方及附子类方

发表者:邢卫光 人已读

一、四逆汤及其类方
1、四逆汤
伤寒论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伤寒论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伤寒论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论324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伤寒论353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54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377条》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2、四逆加人参汤
伤寒论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甘草(炙,二两)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3、茯苓四逆汤
伤寒论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4、干姜附子汤
伤寒论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一两)附子(生用,去皮,切八片,一枚)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5、通脉四逆汤
伤寒论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甘草(炙,二两)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伤寒论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6、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伤寒论390条》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甘草二两(炙)干姜三两附子大者一枚(生用)猪胆汁半合人参二两
上五味,以水三升,先煮四味,取一升,去滓,纳猪胆汁搅匀,分温再服。
7、白通汤
伤寒论314条》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8、白通加猪胆汁汤
伤寒论31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白通加猪胆汁汤。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二、附子类方
1、附子汤
伤寒论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23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2、真武汤
伤寒论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要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伤寒论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茯苓三两(甘平)芍药三两(酸平)生姜三两(切,辛温)白术二两(甘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后加减法:
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3、肾气丸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干地黄八两山茱萸薯蓣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4、栝蒌瞿麦丸
〈金匮要略8消渴小便不利淋病〉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栝蒌瞿麦丸方:
栝蒌根二两茯苓三两薯蓣三两附子一枚(炮)瞿麦一两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5、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6、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论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7、麻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水气病》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麻黄附子汤方: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炮)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8、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方: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9、薏苡附子败酱散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疮》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薏苡六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
右三味,杵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10、薏苡仁附子散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胸痹缓急者,薏苡仁附子散主之。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炮)十枚,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11、乌梅丸
伤寒论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炮,去皮,六两)蜀椒(出汗,四两)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12、天雄散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天雄散方:天雄三两(炮)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13、术附汤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近效方》术附子汤
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14、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甘草附子汤
伤寒论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去皮,四两)附子(炮,去皮,破,三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附子(炮,去皮,破,三枚)白术(四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伤寒论175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去皮,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15、附子粳米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子粳米汤方: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6、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金匮要略*水气病》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17、黄土汤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18、竹叶汤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竹叶汤方:竹叶一把葛根三两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草各一两附子一枚(炮)大枣十五枚生姜五两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
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沫。
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19、九痛丸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九痛丸治九种心痛。
附子三两(炮)生狼牙一两(炙香)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人参干姜吴茱萸各一两
上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肿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20、头风摩散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头风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盐等分
上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
(二)加附子汤方
1、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论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芍药甘草附子汤
伤寒论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3、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伤寒论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伤寒论22条〉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4、附子泻心汤
伤寒论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一枚)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一、四逆汤类方
1、大回阳饮
方源:吴氏经验方
组成:附子、干姜、肉桂、甘草。
功效:回阳救逆,大补元气。
主治:阳虚重症。
2、潜阳封髓丹
方源:郑钦安创立,云南吴氏发挥
组成:附子、肉桂、炙龟板、黄柏、砂仁、龙骨、牡蛎、紫石英、骨碎补、细辛、炒白术、甘草。
功效:扶阳潜阳、镇纳收敛。
主治:阳虚,慢性虚火证。
3、吴萸四逆汤
方源:云南吴氏经验方
组成:附子、干姜、甘草、吴茱萸、炒小茴香、香附子、炒花椒、乌药。
功效:回阳救逆,温肝顺气。
主治:阳虚肝寒证(水寒土湿木郁),脾肾阳虚证加肝气郁结证。
4、急救回阳汤
方源:《医林改错》卷下
组成:附子24克(大片)党参24克干姜12克白术12克甘草9克桃仁6克(研)红花6克
功效:回阳救逆,活血化瘀。
主治:治霍乱,上吐下泻,转筋,眼胞塌陷,汗出如水,肢冷如冰。
5、椒附白通汤
组成:生附子(炒黑)3钱,川椒(炒黑)2钱,淡干姜2钱,葱白3茎,猪胆汁半烧酒杯(去渣后调入)。
(此用仲景白通汤,与许学士椒附汤,合而裁制者也。)
功效:齐通三焦之阳,急驱浊阴。
主治:主治足太阴寒湿,舌白滑,甚则灰,脉迟,不食,不寐,大便窒塞,浊阴凝聚,阳伤腹痛,痛甚则肢逆。
摘录:
要点:腹痛、胃脘痛、大便窒塞、舌白滑,甚则灰滑。
叶天士论肾厥:肾厥,由背脊而升。凡冲气攻痛,从背而上者,系督脉主病,治在少阴。从腹而上者,治在厥阴。系冲任主病,或填补阳明。
肾厥汤:附子、干姜、花椒、葫芦巴、半夏、茯苓、姜汁。
椒附苓桂术远汤:花椒、附子、茯苓、桂枝、白术、远志。
以上两方治冲气攻痛,从背而上者。
椒附乌梅大半夏汤:花椒、附子、乌梅、半夏、干姜、人参、陈皮、姜汁。(椒附:治肾气上冲;半夏、干姜、人参、陈皮、姜汁:通补阳明;乌梅、花椒、人参、干姜、附子:乌梅丸法,治疗厥阴。)——此方治冲气攻痛,从腹而上者。
6、茵陈四逆汤
方源:《伤寒微旨论》卷下。
组成:甘草2两,茵陈蒿2两,干姜1两半,附子1个(破8片)。
功效:温阳除湿退黄。
主治:阴黄。病人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出。阴黄。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皮肤冷,心下硬,按之痛,身体重,背恶寒,目不欲开,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脉紧细而发黄。
7、实脾散(实脾饮)
方源:《医方类聚》卷一二八引《济生》。
组成:厚朴(去皮,姜制炒)1两,白术1两,木瓜(去瓤)1两,木香(不见火)1两,草果仁1两,大腹子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白茯苓(去皮)1两,干姜(炮)1两,甘草(炙)半两。
功效: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阴水。阳虚水肿,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厚腻,脉沉迟者。
方义:《医方考》:用白术、茯苓、甘草之甘温者补其虚,用干姜、附子之辛者温其寒,用木香、草果之辛温者行其滞,用厚朴、腹子之下气者攻其邪,用木瓜之酸温者抑其所不胜。
《金鉴》:脾胃虚,则土不能制水,水妄行肌表,故身重浮肿,用白术、甘草、生姜、大枣以实脾胃之虚也。脾胃寒,则中寒不能化水,水停肠胃,故懒食不渴,二便不实,用姜、附、草果以温脾胃之寒。更佐大腹、茯苓、厚朴、木香、木瓜者以导水利气。盖气者水之母也,土者水之防也,气行则水行,土实则水治,故名曰实脾也。
8、附子理中丸
方源:《局方》卷五。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3两,人参(去芦)3两,干姜(炮)3两,甘草(炙)3两,白术3两。
功效:温脾散寒,止泻止痛。
主治:脾胃虚寒,食少满闷,腹痛吐利,脉微肢厥,霍乱转筋,或感寒头痛,及一切沉寒痼冷。
二、附子类方
1、补坎益离丹
方源:《医法圆通》
组成:附子桂心蛤粉甘草生姜
功效:温阳养心。
主治:心悸,唇口紫绀、肢冷。
2、茵陈术附汤
方源:《医学心悟》卷二。
组成:附子、茵陈、白术、干姜、甘草(炙)、肉桂(去皮)。
功效:温阳利湿退黄。
组成:阴黄身冷,脉沉细,身如熏黄,小便自利者。
3、温心通方
方源:吴荣祖科研方
组成:附子、肉桂、三七
功效:温阳强心、活血通脉。
主治:阳虚心悸、心痛。
4、洗心汤
方源:《辨证录》卷四。
组成:附子3克人参30克茯神30克半夏15克陈皮9克神曲9克甘草3克附子3克菖蒲3克生枣仁30克
功效:通阳扶正,化痰开窍。
主治:阳虚阴盛,肝郁气滞,痰浊壅积,致患呆病,终日不言不语,不思饮食,忽歌忽笑,洁秽不分,亲疏不辨者。
5、参附汤
方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附子、人参
功效:回阳,益气,救脱。
主治:元气大亏,阳气暴脱,汗出粘冷,四肢不温,呼吸微弱,或上气喘急,或大便自利,或脐腹疼痛,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现用于心力衰竭见有上述症状者。
方义:参附汤为峻补阳气以救暴脱之剂。除上述主治外,凡大病虚极欲脱,产后或月经暴崩,或痈疡久溃,血脱亡阳等,均可用本方救治。但一见阳气来复,病情稳定,便当辨证调治,不可多服,免纯阳之品过剂,反致助火伤阴耗血。
6、参附龙牡汤
组成:附子、人参、龙骨、牡蛎、炙甘草。
功效:温补心阳,救逆固脱。(潜阳、敛汗,扶正固脱。)
主治:心阳虚衰,突然面色苍白而青,口唇发紫,呼吸浅促,额汗不温,四肢厥冷,虚烦不安,右胁下并可出现瘀块,舌苔薄白,质暗紫,脉象微弱疾数。
7、沉香散
方源:《圣惠》卷七。
组成:沉香1两,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槟榔1两,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附子1两半(炮裂,去皮脐),茴香子半两。
主治: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四肢逆冷,不思饮食。
方法:上为细散。
用法:每服1钱,不拘时候,以热酒调下。
8、小续命汤
方源:《千金》卷八(注文)引《小品方》。
组成:麻黄、桂枝、防风、防己、杏仁、黄芩、人参、甘草、大枣、川芎、白芍、大附子、生姜
功效::扶正祛风。
主治:正气内虚,风邪外袭。中风卒起,不省人事,神气溃乱,半身不遂,筋急拘挛,口眼喎斜,语言謇涩,牙关紧闭,厥冷;或顽痹不仁,风湿腰痛。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中风不省人事,涎鸣,反张,失音,厥冷。八风五痹,痿厥。产后中风。风湿腰痛;痰火并多,六经中风,及刚柔二痉。
(1)治中风不省人事,神气溃乱,半身不遂,筋急拘挛,口眼邪,语言謇涩。
(2)风湿腰痛,痰火并多。
(3)六经中风,及刚柔二痉
方义:《千金方衍义》:小续命汤虽本古方,而麻黄、桂枝两方皆在其中。以其本虚,必加人参驾驭麻、桂,发越在表之邪,又需附子直入少阴,搜逐在里之邪,不使外内交攻,正气立断,续命之名,信乎不虚。其余川芎、黄芩、防风、防己,不过为麻黄之使,以祛标热耳。方治卒中风欲死,病死于暴,故用麻黄必兼杏仁开发肺气之逆满,殊不可缺。
《医方考》:麻黄、杏仁,麻黄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伤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中风。中风而有头疼、身热、脊强者,皆在所必用也。人参、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局方》用之以补气;
9、三乌汤
方源:吴荣祖老师经验方
组成:附子、草乌、川乌、细辛、桂枝、麻黄、甘草。
功效:温阳散寒、除湿通络、蠲痹止痛。
主治:重症痹证。关节顽痛麻木、肿胀变形、四肢逆冷。
10、右归饮
方源:《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熟地2-3钱或加至1-2两,山药(炒)2钱,山茱萸1钱,枸杞2钱,甘草(炙)1-2钱,杜仲(姜制)2钱,肉桂1-2钱,制附子1至3钱。
功效:温肾填精。
主治:肾阳不足,腰膝痠痛,气怯神疲,大便溏薄,小便频多,手足不温,及阳萎遗精,舌苔淡薄,脉象沉细者;阳虚咳嗽;产妇虚火不归元而发热者;肾虚火衰,晕坠而痛;或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
11、地黄饮子
组成:干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炮附子、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麦门冬、石菖蒲、远志、生姜、大枣、薄荷
功效: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舌苔浮腻,脉沈迟细弱之喑痱证。
方义:本方主治喑痱证。“喑”指舌强不能言;“痱”指足废不能用。其证由下元虚衰,虚火上炎,痰浊上泛,堵塞窍道所致,故刘河间选用滋补肾阴的干地黄为主。王晋三曰:“饮,清水也。方名饮子者,言其煎有法也”。陈修园曰:“又微煎数沸,不令诸药尽出重浊之味,俾轻清走于阳分以散风,重浊走于阴分以降逆。”方中以干地黄为主,用清水微煎为饮服,取其轻清之气,易为升降,迅达经络,流走四肢百骸,以交阴阳,故名“地黄饮子”。
12、全真一气汤
方源:《冯氏锦囊·药按》卷二十。
组成:制附子、熟地、麦门冬、白术、牛膝、五味子、人参。
方歌:全真方意本归藏,术附人参配地黄,妙入麦冬牛膝味,相生相胜济坤阳。
功效:滋阴救火。
主治:阴分焦燥,上实下虚,上热下寒,阴竭于内,阳越于外,斑疹热极烦躁,上喘下泻。中风大病阴虚发热,吐血喘咳,一切虚劳重症。
三、加附子方
1、五苓散加附子汤
2、当归四逆加附子汤
3、小青龙加附子汤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