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路微创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摘除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Smith等1958年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以来,该术式成为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经典术式。但该术式缺点也很明显,创伤大,损失颈椎一个运动节段,增加临近节段退变的几率,尤其不适合30岁以下的青年患者。随着微创手术技术发展,经皮内镜已经逐渐由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发展到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该术式是最为微创的术式,具有局麻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保留颈椎运动节段,避免临近节段退变的优点。我们采用后路微创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摘除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良好效果。以下是一个青年典型病例:
男,27岁,以“颈肩部酸痛2个月,加重伴右上肢麻木1个月”为主诉入院。查体:颈椎后伸受限,并出现右上肢放射痛。颈椎6、7棘突压痛,向右上肢放射。右锁骨上窝叩痛,向右上肢放射,右侧Spurling症阳性,右侧肱三头肌反射减弱。核磁共振显示颈椎6、7椎间盘右侧型突出。我们采用后路微创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摘除治疗,术后患者症状立即消失。
术前矢状位核磁共振显示颈椎6、7椎间盘右侧型突出,脊髓受压
术前轴位核磁共振显示颈椎6、7椎间盘右侧型突出,脊髓、神经根受压
术前CT显示颈椎6、7椎间盘突出,脊髓受压
术前患者体位
手术定位
手术定位正位X线片
手术定位侧位X线片
术中置入通道
术中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红色箭头所示
术后矢状位核磁共振显示颈椎6、7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完全被摘除
术后轴位核磁共振显示颈椎6、7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完全被摘除
术后CT显示颈椎6右侧椎板开窗仅6毫米
术后三维CT重建显示颈椎右侧6、7椎板开窗处
术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本文是崔旭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