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在家自己煎煮中药
首先,自己在家熬药,需要先选择合适器皿,一般首选陶瓷、砂锅,其次为不锈钢锅、搪瓷锅以及耐高温的玻璃器皿,因为这些容器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不易与所煎中药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一定忌用铁锅、铜锅和铝锅,因为这些元素可与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学反应,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其次,根据药物性质不同,有些药物宜采用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等特殊方法处理。不少患者因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会将需特殊处理的中药一起和群药同煎,这样操作是很不妥当的,会很大程度的影响药物疗效。
先煎:就是延长煎煮中药的时间,使药物中难溶的成分被最大可能的煎出。一般将需先煎的药物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10~20 min后,再与浸泡过的其他中药合并煎煮。这些中药有:①动物的骨甲类如鳖甲、龟板等;②矿物类如生石膏,石决明、牡蛎等;③有些毒性中药如生川乌、生草乌等,先煎1-2h可大大降低毒性。
后下:就是缩短煎煮中药的时间,减少因长时间煎煮所造成的有效成分散失。常规操作是:待其他群药沸后用文火煎煮15-20min后,再加入需后下的中药煎煮5-10min即可。这些中药有:①气味芳香类中药如砂仁,白蔻仁等;②久煎易破坏有效成分的中药如钩藤、番泻叶,薄荷等。
包煎:就是将中药装入棉布袋中与其他群药共煎。这些中药有:①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中药材如车前子、葶苈子等,防止煎煮时煳锅底;②富含绒毛的中药材如旋覆花、枇杷叶等,防止脱落的绒毛刺激咽喉。
烊化:就是将胶类中药加入已煎好的药液或清水中加热溶化。目的是防止煎液黏稠而影响其他中药有效成分的煎出或煳锅底,如阿胶、鹿角胶等。
另煎:就是将贵重中药材如人参、西洋参等用适宜的容器单独煎煮取汁后,药渣并入其他群药共煎,目的是减少群煎时其他药渣对贵重药材有效成分的吸附。
分冲:有些粉末状药物如三七粉,羚羊角粉,松花粉,熊胆粉,不需煎煮,待群药出锅时,将其倒入锅中,搅匀后出锅,不用再煎煮,放置温凉状态服用。
最后,熬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加水量
中药煎煮常用的三种加水方法如下:①将饮片置煎锅内,加水至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为度,第二次煎煮可超过药渣表面1~2厘米。这种方法既简便,又易于掌握。②按每克中药加水约10毫升计算,然后将计算的总水量取70%用于第一煎中,余下的30%留作第二煎用。③根据煎药的时间长短,水分蒸发量的多少,中药吸水性能的大小,以及所需药液收得量等,来具体掌握加水量。
煎煮次数
汤剂的煎煮次数,以多次煎比一次长时间煎煮为佳,一般需煎煮2-3次。
煎药时间
中药的煎煮时间从煎沸算起,根据中药治疗作用不同而有所不同。①解表剂头煎15-20分钟,二煎10-15分钟。②一般药头煎20-30分钟,二煎15-20分钟。③滋补调理药头煎40-60分钟,二煎20-25分钟。
煎药出量
中药煎药量为两煎或三煎药液合并,分2-3次服用,儿童服药液量一般每次为100-200毫升,成人每次为250-300毫升,或根据医生处方要求煎取药液量。
服用时间
一般为每日一剂(一付),煎2次,早晚各服一次。将两煎药汁混合,分上午和下午两次服用,两次以相隔6小时左右为宜。当天煎的药当天最好服用完,不宜保存。滋补药宜饭前半小时服用;清热药及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服用;其它药剂请遵医嘱。
服用时间: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药液,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药液,这样可以使两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匀可靠。也可以将两煎药汁混合,分上午和下午两次服用,两次以相隔
本文是杨永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