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克毅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临床

伤寒论太阳病篇条文汇编

发表者:隋克毅 人已读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脉证提纲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二.太阳病分类

【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三.辨传变与否

【原文】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原文】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

【原文】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8)

【原文】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0)

四.辨太阳病欲解时

【原文】 太阳病,欲解时[1],从巳至未上[2]。(9)

第二节 太阳表证

一.太阳中风(表虚)证

(一) 桂枝汤证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方药】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口父咀[1]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2],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7],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8]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9]、肉面、五辛[10]、酒酪、臭恶等物。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原文】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原文】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原文】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原文】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

【原文】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1]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原文】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原文】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二) 桂枝汤禁例

【原文】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

【原文】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7)

【原文】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19)

(三) 兼证

1.桂枝加葛根汤证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方药】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歠粥。余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原文】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原文】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

【方药】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3.桂枝加附子汤证

【原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方药】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4.桂枝去芍药汤证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方药】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原文】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2)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6.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62)

【原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方药】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二.太阳伤寒(表实)证

(一)麻黄汤证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方药】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原文】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原文】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原文】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

【原文】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47)

【原文】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

(二) 麻黄汤禁例

【原文】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

【原文】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84)

【原文】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85)

【原文】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86)

【原文】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87)

【原文】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1],小便已阴疼[2],与禹余粮丸。(88)

【原文】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89)

【原文】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49)

【原文】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50)

(三) 兼证

1.葛根汤证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方药】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2.葛根加半夏汤证

【原文】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

【方药】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3.大青龙汤证

【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方药】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原文】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

4.小青龙汤证

【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欬,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方药】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去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若去水,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原文】伤寒,心下有水气,欬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三.太阳表郁轻证

(一) 表郁不解证

1.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方药】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二汤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三个零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个,合方。详此方用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汤。

2.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汗,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方药】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二十铢,大枣五枚。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分铢之二,收之得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一,收之得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个。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生姜、芍药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六个,合方。

(二) 表郁内热证

【原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27)

【方药】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麻黄 甘草各十八铢,炙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越婢汤方,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草十二铢,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之七,弃之。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枚,合方。旧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云桂枝二也。越婢汤方,见仲景杂方中,《外台秘要》一云起脾汤。

【原文】 二阳倂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5],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濇故知也。(48)

一、蓄水证

【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方药】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1]和服方寸匕[2],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原文】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原文】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127)

二、蓄血证

【原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方药】 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消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原文】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3]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4)

【方药】 抵当汤方

水蛭熬 蝱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原文】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125)

【原文】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126)

【方药】 抵当丸方

水蛭二十个,熬 蝱虫二十个,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

上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1]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