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1医院经验|骨肉瘤多药联合新辅助化疗方案
骨肉瘤的治疗具有明显的时代变迁,60年代以外科手术、截肢为主;到了70年代化疗的提出,多种化疗方案应运而生。自此,骨肉瘤的化疗与保肢手术拉开序幕。
1972年,11中心报道1337例截肢患者5年生存率19%,10年生存率16%。
1982年Memorial Sloan-Kettering中心定制假体的无意之举,反而成了惊世成就。保肢手术配合化疗治疗后,患者5年生存率由原来的20%上升到60~80%,使得新辅助化疗结合外科治疗成为规范化骨肉瘤治疗的里程碑式治疗方法,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新辅助化疗的临床意义
1.消灭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
2.最大可能地缩小原发灶,消灭水肿区域,使肿瘤边界清楚,以利于肿瘤的局部切除;
3.判断肿瘤化疗效果,确定化疗方案的有效性;
4.确定术后化疗方案,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
5.化疗效果的好坏关系到保肢率的高低。
常用化疗药物的特点和用法
1.异环磷酰胺(IFO)
主要适应症为骨与软组织肉瘤,连续5天给药清除快而药效不降低。常用剂量为1.5~2.5g/m2,连用5天,每3~4周重复一次。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是在用药后的8~12天
2.阿霉素(ADM)
主要作用机制是直接嵌入DNA碱基对,干扰转录过程,阻止mRNA的合成。40~60mg/m2,每3周重复一次。
3.甲氨喋呤(MTX)
联合化疗方案中的周期特异性药物,3~15g/m2,溶于5%葡萄糖500~1000ml,静脉滴注4小时后,4~6小时开始CF解救,剂量为6~12mg,1次/6小时,连用12次。骨髓抑制发生在用药后7~10天,14~16天恢复。
4.顺铂(DDP)
破坏DNA和RNA的合成。80~120mg/m2,每3~4周重复一次。
化疗方案的设计原则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与周期特异性药物相结合,3~4个药物联合,毒性不重复,保证正常细胞的耐受性。
术前化疗效果的临床评价依据
1.局部疼痛的变化
2.肿瘤体积的变化
3.化疗前AKP高者,化疗后的变化情况
4.X线片检查
5.MRI显示肿瘤边界大小或边界的变化
6.全身骨扫描(ECT)检查中核素浓聚的变化
肿瘤坏死率评估(Huvos)
I级:几乎未见化疗所致的肿瘤坏死
II级:肿瘤组织坏死率>50%,尚有存活的肿瘤组织
III级:肿瘤组织坏死率>90%,可见少许残存的存活的肿瘤组织
IV级:所有组织切片未见存活的肿瘤组织
301医院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经验
对于40岁以下的患者,通常采用异环磷酰鞍(IFO)2g/m2,D1~D5;甲氨喋呤(MTX)8g/m2,D3;阿霉素(ADM)40mg/m2,D5;所有化疗药物在5天内给药。进行3次术前化疗和6次术后化疗。化疗后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SF)。3~4周重复一次。
而40岁以上则采用异环磷酰鞍(IFO)2g/m2,D1~D5;阿霉素(ADM)40mg/m2,D5;顺铂(DDP)120mg/m2,D6。所有化疗药物在6天给完。进行3个术前循环和6个术后循环。化疗后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SF)。3~4周重复一次。
经过301特色化疗方案治疗后,骨肉瘤的患者五年生存率提高到70%以上,保肢率提高到95%以上。
经验总结
1.正规大剂量化疗可以提高生存率和有效降低局部复发率;
2.根据核磁共振检查确定肿瘤切除范围可减少局部复发的风险;
3.根据术前精确的标尺像,精确设计假体及髓针尺寸;
4.选择合理的保肢手术方法;
5.使用合理有效的抗生素预防感染。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