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志瑾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你知道吗,关于试管婴儿的9个说法都是谣言!

发表者:翟志瑾 人已读

1978年,试管婴儿技术在Steptoe博士和Edowrds教授共同研究下产生,到现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试管婴儿技术已经为无数不孕不育家庭实现了孕育宝宝的愿望,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医学史上的奇迹”。尽管如此,人们对于试管婴儿还是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今天我们就来专门解答一下网上流传甚广的九大认识误区,以便大家更加正确地认识试管婴儿。

误区一: 做试管婴儿一定要剖宫产。

很多准爸妈认为试管婴儿很珍贵,应当剖宫产。但实际上试管婴儿与自然孕育的婴儿没有什么区别,在分娩方式上也是如此。剖宫产的指征往往是胎儿过大、胎位不正、孕妇患有妊娠期并发症或某些疾病不适合顺产的。没有任何临床数据表明试管婴儿一定要行剖宫产。建议做试管婴儿怀孕后的女性前往正规的产科医院进行产检及产前评估,选择最适合的生产方式。

误区二: 试管婴儿生出来就有缺陷。

试管婴儿中,无论是使用自精、自卵还是供精、供卵,宝宝与自然受孕获得的宝宝在优生率和出生缺陷率方面是相同的。试管婴儿是孕育生命的是第一步,后期的产检的也尤为重要,能够大大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导致胎儿畸形的原因很多,请做好产检,尽量避免出生缺陷的发生。

误区三: 促排卵会导致卵巢早衰。

这是一个流传特别广的认识误区。其实在月经初期,卵巢会出现若干数量的基础卵泡,在自然状态下,只有一个卵泡逐渐发育为成熟卵泡,然后排卵。其他基础卵泡将进入自行退化闭锁阶段,最终消失。当下次月经来潮,另一批卵泡将苏醒并开始成长,周而复始。促排卵药物只是挽救了那些本该消失的卵泡,把它们拉入共同生长的队伍,促使它们也成长为成熟的卵泡,继而尽可能帮助女性获得更多的卵子。促排卵药物挽救卵泡的同时,并不会干扰其他沉睡的卵泡,因此促排卵不会“提前掏空”卵巢。目前的报道也尚未发现促排卵人群衰老加速等情况。

误区四: 做试管婴儿可以多放几个胚胎。

在试管婴儿中,一般35岁以下的患者一次最多可以移植2个胚胎,35岁以上的患者,为了增加胚胎生长发育的成功率,会增加到3个,但不会选择放入3 个以上。有的时候,移植的这2个或者3个胚胎都会成活并且生长发育。考虑到有些患者的身体状况可能无法承受3个胚胎同时生长,以及多胎更容易出现胎儿早产、畸形、胎死宫内等危险状况,为了安全和优生优育考虑,有时还会选择性减胎。所以移植适合的数量就好,不是越多越好。

误区五: 试管婴儿能选择性别。

虽然技术上可以筛选胚胎性别的筛选,但目前我国的国情、政策只允许极少数遗传病患者选择该方式。

误区六: 做试管影响正常工作。

在2~3 个月的准备和治疗期间,并不需要每天都到院,大部分时间是在做一些准备工作。前几次来诊时间患者自主性比较大,可以提前预约来诊。男方检查根据情况到院2-3次即可,然后等到女方取卵时陪同来院取精,当然也可提前冻精。女方的检查有非经期检查项及经期检查项,通常来院2-3次,待检查完整且合格后进入周期。做好时间规划后,大多数患者仅用半天时间就可以完成当日就诊和检查。女性促排卵期间,根据方案的不同,时间安排不尽相同。一般短方案需要连续到院打8-10天针,然后等待取卵,取卵后等待实验室配胚胎,通常取卵3-5天后移植,移植后方可回家休息。其实真正到院时间并不多,对正常生活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误区七: 试管婴儿移植后需要天天卧床。

患者移植后离开医院,我们一般建议患者在家休息5天,不要做剧烈的运动。这5天不要求患者一动不动地卧床休息,患者可以选择舒服的方式来休息,适当活动身体。这期间患者可以正常地下床用餐、洗漱、如厕等;

还有的患者认为,为了保险起见应该更长时间地卧床。其实卧床时间太长会导致女性的腰酸背痛,身体僵硬,还有可能引发下肢静脉栓塞,出现突发性下肢肿胀,疼痛,对患者的身体无益。

误区八: 试管婴儿智力和健康会受影响。

试管婴儿助孕出生的宝宝与自然受孕出生的宝宝在出生缺陷及以后的心智发育上并无差异。

误区九: 吃柚子可以促进子宫内膜生长。

有种说法是“柚子可以提高体内雌激素”。这个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雌激素和内膜生长有一定关系,但决定内膜生长的因素还有炎症、损伤、内分泌、心理及不明原因,所有促排卵、促进内膜生长的相关药物,都是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生物合成等技术精密提炼而出。因此,正常饮食即可,荤素搭配,补充必要的蛋白质,不要偏听偏信。

除了我们为大家列出的这些认识误区之外,网上还流传着很多关于试管婴儿的错误人知,需要试管助孕的大家正确分辨。如果自己无法判断,则应该及时向正规医院的医生进行咨询,切勿以讹传讹,对治疗造成不好的影响。


本文是翟志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