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波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脊柱裂患者的困惑

发表者:修波 人已读

二十年来,修波教授为提高我国专科医生脊柱裂诊治水平、普及大众脊柱裂知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全国开展脊柱裂治疗的医院逐渐增多,某些类型的脊柱裂在当地医院即可治疗了,来京找修波教授就诊的大都是难治的或治疗后有所加重的病例。诊治后有些患者及家属,甚至有些医生也随之出现了困惑,不明白脊柱裂、脊膜膨出、脊髓脂肪瘤、脊髓拴系……等的确切内涵,这些疾病究竟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的脊柱裂治疗效果好,而有的脊柱裂治疗效果差、甚至在手术后若干年病情还加重了呢?实际上,上面那些疾病都属于脊神经管畸形,尽管都俗称“脊柱裂”,但它们病种分型、病理学、治疗和预后方面是可以有很大差别的。比如说,单纯脊柱裂不需要治疗;在同样的医生做手术、同样的治疗时机情况下,终丝型脊髓拴系手术风险小、预后较好,而脂肪脊髓脊膜膨出则预后较差。脂肪瘤型脊髓拴系即便手术松解了拴系,但难以完全切除脂肪瘤、不能解除残留肿瘤对脊髓神经的生长束缚,况且这种类型的脊髓拴系多伴有神经发育不良,因此在拴系松解术后若干年,仍可出现症状;这些症状表现为肿瘤累及的脊髓神经损害症状,而非脊髓拴系症状。对此专科医生应有所认识,要鉴别诊断是脂肪瘤局部束缚、神经发育不良还是再拴系,切勿盲目诊断、误导误治患者。患者家属也要正确认识疾病,既不要轻视病情、拖而不治,也不要以为所有的脊柱裂一经手术就可万事大吉,不同的病种预后差别是巨大的。

修波教授发表的学术论文,将脊神经管畸形做了临床分型,共分成16个病种。看看你的脊柱裂、脊神经管畸形畸形到底属于哪一种。若患者不能弄清是哪一种脊神经管畸形类型的疾病,可以将磁共振片子传来看看。从磁共振上可确定畸形的类型,分型不同则手术风险、预后也将不同。这也是医生为什么要求咨询病情的患者提供磁共振片子图像的原因。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脊神经管畸形的类型及其严重程度与手术风险、预后密切相关,但手术时机和医生的手术水平也严重影响着预后。脊髓拴系尽早手术已是国际上医学共识。详情可查看修波教授的论文“实用脊神经管畸形的分型及其临床意义”(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7年第5期)和“应重视规范脊神经管畸形的分型”(中华医学杂志,2017年第48期)。

脊神经管畸形被分为开放性脊柱裂、闭合性脊柱裂和尾部脊柱脊髓畸形三大类,共16个病种,包括:脊髓脊膜膨出、单纯脊柱裂、终丝型脊髓拴系、束带型脊髓拴系、脊髓脂肪瘤、脊椎皮窦、脊髓纵裂、肠源性囊肿、脊膜膨出、脂肪脊髓脊膜膨出、隐性骶管内脊膜膨出、终末脊髓囊性膨出、骶前脊膜膨出、骶尾部畸胎瘤、Currarino综合征和骶神经发育不良。

脊神经管畸形分型释义

1、 开放性脊柱裂

1.1 脊髓脊膜膨出:脊髓膨出椎管并裸露背侧面,无皮肤覆盖,脑脊液漏

2、 闭合性脊柱裂:包括隐性脊柱裂和显性脊柱裂

2.1 隐性脊柱裂

2.1.1 单纯脊柱裂:仅有先天性棘突或(和)椎板裂开、缺如,无相关神经病变。

2.1.2 简单型脊髓拴系:包括终丝型脊髓拴系和束带型脊髓拴系。前者仅有终丝增粗、脊髓低位,见图3。后者有连接皮下组织和脊髓的纤维索带,牵拉拴系脊髓。

2.1.3 脊髓脂肪瘤:脂肪长入椎管内硬脊膜下、与脊髓融合生长,属于“错构瘤”。

2.1.4 脊索裂畸形

2.1.4.1 脊椎皮窦:大多位于骶尾椎。伴有脊柱裂的皮窦可有脊髓拴系和皮样囊肿。

2.1.4.2 脊髓纵裂:根据脊髓纵裂间的分隔物和硬脊膜囊类型分为两型。I型为双硬膜囊,纵裂的脊髓分别位于一个硬膜囊内,几乎都是骨性分隔、软骨分隔;II型纵裂脊髓位于同一个硬膜囊内,多为纤维分隔。

2.1.4.3 肠源性囊肿:脊髓内(或外)生长有原肠上皮囊肿,压迫脊髓神经。

2.2 显性脊柱裂

2.2.1 脊膜膨出:绝大多数为经椎板裂从背侧膨出,罕有经椎体裂从腹侧膨出。

2.2.2 脂肪脊髓脊膜膨出:脊髓膨出至椎管外,与脂肪融合生长。

3、尾端脊柱脊髓畸形

3.1 隐性骶管内脊膜膨出: 硬脊膜囊末端低位、扩张;几乎都伴有脊髓低位、脊髓拴系。

3.2 终末脊髓囊性膨出:由尾端中央管囊性扩张的低位脊髓圆锥、周围环绕的脊膜膨出和从圆锥延伸至皮下脂肪的脂肪瘤构成。

3.3 骶前脊膜膨出:骶椎体裂常伴有骶椎发育不全、部分节段缺如。

3.4 骶尾部畸胎瘤:可伴有或不伴有脊柱裂、脊髓拴系。

3.5 尾部退化综合征:指脊柱末段发育障碍,可同时伴有神经性膀胱、外生殖器畸形、肛肠畸型等。常见者为Currarino 综合征 ,即骶椎发育不良、肛门或泌尿生殖系畸形、骶前包块三联征。

3.6 骶神经发育不良:骶神经根纤维脂肪变性。

本文是修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