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杀----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陈琳的纵身一跳,香消玉殒,令人扼腕。抛开她的特殊身份,她不过是中国每天自杀人数的千分之一罢了。但又正因为其明星身份,使自杀这一社会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自从人类有了死亡的概念后,自杀行为就开始出现了。从古到今,从东方到西方,自杀都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在现代社会,自杀已经成为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世界每年有100万人自杀死亡,仅次于心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是人类第五位的死因。在中国,自杀的绝对人数居世界第一,全世界每年42%的自杀死亡发生在中国。鉴于自杀这一现象的日益严重,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的主题是社会文化因素与预防自杀。
自杀行为可以分为三大类,自杀已遂,自杀未遂,自杀观念。研究表明,自杀之前,约70%的人曾向亲友及经常接触的人直接流露或间接暗示过自杀的想法,这说明自杀观念与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而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之间的关联则更为密切。
自杀行为的成因十分复杂,可以从生物、社会、心理的很多层面找到诱因,但是却没有那一种因素与自杀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对自杀成因的研究只能集中在危险因素上。自杀的危险因素一般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的研究主要在精神病理方面,外因则大到政治、经济、文化,小到家庭和生活事件。目前普遍支持的是自杀的多因素作用,而各个因素作用的方式和程度在不同环境和个体身上各有不同。
精神障碍是一致公认的自杀最危险因素。我国自杀死亡者中,精神障碍患病率为63%,其中以抑郁症最为常见,占40%,精神分裂症和酒依赖各占7%。负性生活事件也是自杀行为的重要危险因素,具体可以将其分为急性应激事件和慢性应激事件,前者指可以在瞬间给人以沉重打击的事件,如亲人意外死亡,失恋,高考落榜,被检查出严重疾病等。急性应激事件极易造成冲动自杀,自杀者死亡意念并不坚决,但因其采用的自杀方式多为致命性的,所以很容易造成非意念的自杀死亡。慢性应激事件指长期给人以压力的事件,如工作不如意,家庭不和睦,与周围人关系紧张,经济困难等。在我国,自杀死亡的前三位危险因素依次是精神障碍、自杀未遂史、急性应激事件。自杀未遂的前三位危险因素依次是急性应激事件,精神障碍,慢性应激事件。
自杀方式可分为高致死性和低致死性两种,在西方国家,自杀死亡者以使用枪支为多,自杀未遂者以安眠类药物居多。我国自杀死亡者和自杀未遂者的方式均以服毒为主,其中服用农药的占绝大多数,属于高致死性手段,这也是我国农村自杀死亡率偏高的重要原因。
自杀的预防分为三级,一级预防针对的是整个人群,根据涉及整个人群的自杀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例如普及心理知识,增加人们心理疏导渠道,鼓励求助行为,加强对某些可能成为高致死性自杀方式物品或设施的控制和管理,如枪支、农药、地铁等。二级预防指针对高危人群的预防,如我国农村女性,精神障碍患者,老年人群等,识别、发现自杀危险和线索,及时进行干预。例如重视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为农村妇女提供学习和互助的机会,加强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对于有高度自杀倾向的人,应采取强制措施住院治疗,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如抗抑郁剂治疗、电休克治疗、心理治疗等。三级预防是指对发生了自杀未遂事件后当事人的干预。一方面要积极治疗,减少自杀后的躯体残疾;二是要找到导致其自杀的危险因素,并努力消除之,以减少再次自杀的发生。
本文是李作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