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对于孩子哮喘治疗的几种错误认识
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我国儿童哮喘患病率为3.02%,但总体控制水平尚不理想,这除了与基层医生和非从事哮喘专业的医生缺乏经验外,与儿童家长对疾病的认知不足、临床医师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有关。临床工作中碰到的家长对儿童哮喘的治疗存在以下错误认识:
一、症状消失就停药
临床工作中,经常见到当孩子的哮喘得到控制,家长以为症状没有了,就自以为哮喘治好了,擅自停药,时间不长哮喘再次发作,这样陷入哮喘发作-控制-停药-再次发作的恶性循环。家长不知道哮喘是一个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使用药物后虽然症状消失了,但气道炎症可以持续存在,一旦遇到呼吸道感染等相关诱因哮喘便会发作。因此家长要知道哮喘慢性病,需要长期、持续、规范化的治疗,定期复查,根据症状和肺功能等检查结果,在医生指导下减药或停药。
二、激素有副作用,长期使用会发胖
哮喘的主要治疗药物是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也是哮喘长期控制的首选药物,可有效控制哮喘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改善肺功能、减少哮喘发作、降低哮喘死亡率。ICS通过吸气进入呼吸道后被呼吸道粘膜吸收,直接作用于支气管而起效,真正进入循环到达全身的药物非常小,对孩子基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研究发现儿童期ICS使用并不会影响最终身高。每个儿童的生长速度不同,短期的评估不能预测成人时的身高。与严重哮喘带来的风险相比,激素对身高影响的作用较小。另外,哮喘控制不良对儿童身高也有不利影响。临床中医生会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使用低剂量ICS达到哮喘良好控制,并要求家长按时复诊。
三:家长对于孩子的哮喘,道听途说,经常更换治疗方法
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哮喘重视不够,部分家长用药不规范,对于长期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分不清,甚至出现缓解药物长期用,两种激素联合用等不合理现象,这种不仅不能有效控制哮喘,出现不良反应,也给医生调整方案造成麻烦。目前儿童哮喘的各项治疗方案比较成熟,国际统一,我们国家也有适合自己国家的哮喘治疗指南,方案的选择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家长和患儿的依从性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操做,家长需要找到专业看儿童哮喘的医生,并按照要求执行。
四:不按照要求复诊,病历不保留,不能提供既往治疗情况
哮喘的规范控制治疗需要持续较长时间,部分患儿可能需要数年之久,哮喘治疗计划也会随时根据患儿情况进行调整。专门正规看哮喘的医生会详细记录孩子病历,建立哮喘患儿档案、 制定长期防治计划,要求2~3 月随访一次,如果控制不好随时就诊,目的是找到适合每个孩子的方案,随访内容包括检查吸药方式是否正确, 复查肺功能、评估哮喘控制情况、风险因素、维持用药情况以及家长在自我管理上的参与程度。然后根据哮喘控制水平进行适当调整。不少家长随意改变方案,总想找一个立竿见影的所谓偏方,或者从广告中找方法,看病时不戴既往病历等等。
五:限制孩子所谓的过敏食物
儿童哮喘与患儿本身的特异性体质有关,部分家长担心孩子食用某些食物后会出现过敏、诱发哮喘,限制儿童的饮食,从而导致哮喘儿童营养失衡,延缓孩子的生长发育。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过敏源测试仅仅只是分析孩子哮喘是否与某种过敏源有关,但并非一定是这个过敏源直接导致的哮喘,不必刻意限制哮喘儿童的饮食,除非有已经确认的过敏性食物。
六、家长严格限制孩子运动,认为运动会导致哮喘发作
有的家长担心运动后会导致哮喘发作,从而会限制孩子的运动。殊不知哮喘治疗的目的就是能够像正常儿童一样的生活、运动。适量的运动也会增强儿童的体质,增强儿童的呼吸道抗感染能力,促使肺功能发育、增加肺活量。当然运动我们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方式,运动时间和运动量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宜参加剧烈运动或竞争性比较强的项目。像慢跑、乒乓球、羽毛球以及夏季的游泳等体育项目比较适合哮喘儿童。
儿童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虽然目前哮喘尚不能彻底根治,但我们完全可以实现哮喘的临床控制。哮喘的控制需要医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共同制定哮喘的治疗方案,哮喘的治疗需要长期、持续、规范化的治疗,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哮喘的减药或停药需要临床医生综合评估,根据病情控制情况适当调整治疗方案。家长切不可走进以上误区。
本文是成胜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