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城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长高的秘密

发表者:王城 人已读

长高的秘密都在这里,你知道吗?

王医生科普

有没有什么药,吃了会长高?

增高药真的有用吗?

矮矬穷如何逆袭高富帅?

在高富帅,大长腿横行年代,身高已经成为不少家长和小孩心里说不出的痛。随着科学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人们不禁要问:有没有什么药,吃了会长高?增高药真的有用吗?矮个子如何实现科学长高?

☆什么是矮小?怎么判断自己孩子是否矮小?

《中华儿科杂志 2008年6月第46卷第六期》对矮身材的定义:矮身材是指在相似生活环境下、同种族、同性别和年龄的个体身高低于正常人群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者(-2SD)或低于第3百分位数(-1.88SD)者,其中部分属正常生理变异。为正确诊断,对生长滞后的小儿必须进行相应的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查。

怎样判断孩子矮小:对比上面的身高对照表看孩子是否矮小,或者观察孩子上学总坐在第一排,体育课排队总是在最前面,甚至孩子总是不自信,喜欢跟年龄小的孩子玩,去年的裤子衣服今年还能穿,等等都得引起重视!最近在门诊遇到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身高有类似的疑问,这次针对普遍疑问科普一下:

疑问一:增高药有用吗?

你们是否记得,很多年前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宣传所谓国外新型增高药?现在鲜有听说,事实上,这类所谓的增高药虚构所谓的专家来做担保,假扮患者吹嘘药物的神奇疗效,并用貌似科学的理论讲解增高原理,从而骗取消费者的信任。因为这些药物几乎是没有任何疗效,或者牺牲患者远期健康来换取所谓的疗效,不仅坑钱,还坑害百姓健康。有些受骗儿童服用所谓“增高药”后,身高激增,真的在短时间内身高实现突增,然后很高兴地到处宣传药物的神奇疗效。但是长了一年后发现不再长高。去医院检查了才知道,这些所谓的“增高药”里可能含有性激素,会使得儿童短时间内身高增长迅速,但这是牺牲今后数年的生长潜能来实现的,最终适得其反!也就是,这类药物,短期内使骨头快速生长,但是加速骨龄生长,导致骨骺提早闭合,从而导致短时间内增高而成年最终身高受损!

有人常常问如何鉴别假药和假医院,其中有一点要注意:凡是电视上做广告的神药,你要小心了!比如最近的“神”药们!凡是到处可见的什么都能治,包治百病,吹的天花乱坠的医院,都要擦亮你的眼睛看仔细了!!事实上,对健康真正有益处的治疗方法,早就写在医学专业的教科书和指南上了,你不懂,还是请教并相信正规医院的专业医生吧!

疑问二:喝点牛奶、补点钙、多运动,这样就能长个吗?

当人们发现孩子矮于同龄人,会像周围人“取经”,很多人会告诉你“多喝牛奶”、“补钙”、“多运动”和“吃人参”等等;或者会告诉你,“不用担心啦,以前我家小孩也很矮,初中后体重蹭蹭往上长”,“专业”的甚至告诉你这叫“晚长”和“二十三,猛一窜”等。那么,这些措施有用吗?

我们知道,营养、运动和睡眠等对身高增长有很大影响,是长高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人身材矮小并不是由于摄入不足所致,甚至其中一部分人因为摄入过多而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而多数父母,都会抱怨自己的孩子“吃得太少”。事实上,单纯由于钙、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摄入不足而引起的矮小已经越来越少见,所以通过所谓的“食补”效果并不好。

疑问三:我家孩子是不是“晚长”?

许多家长,甚至是非专科医生,觉得矮小的孩子可能是“晚长”,觉得现在矮一点没有关系,甚至有家长对“二十三窜一窜”(即认为到23岁还能长个)深信不疑。

然后,等到青春期发育快结束了,个子依然矮同龄人很多时,才慌乱起来,病急乱投医,猛吃各种补品和增高产品,最后到医院检查才被告知为时已晚。我这里遇见这样太多的案例,有时看着他们失落的样子,才发现这个社会太需要医生的科普知识了。

那么,有些人可能会问,我周围的某某某确实“晚长”,高中后才身高猛窜。但是,别人是“晚长”或别人父母很高,你也是吗?你敢拿孩子一辈子的身高去赌吗?

那么,怎么知道孩子是不是“晚长”?虽然“晚长”的发生机制不明确,但有遗传倾向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如,母亲发育晚,17岁才来月经来潮和身高迅速增长,说明家里的遗传倾向就是偏晚的。值得一提的是,父母“晚长”与否并不是判断孩子是否“晚长”的标准。孩子是否“晚长”,建议以儿科专科医生的判断为准。这是因为,是否“晚长”,需要综合评估,了解激素分泌情况以及动态观察发育情况,才能判断。事实上,“晚长”需要排除其他疾病的情况下,且有明显家族史才能诊断。切不可没有经过任何检查,直接判断为“晚长”,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骨骺闭合,无法治疗,后悔莫及。

对以上问题及解答还不清楚?

更多问题请到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外科咨询王医生

王城教授门诊时间:每周一、周三上午

或关注川东北小儿外科微信公众号:我们会定期推出小儿生长发育科普内容


本文是王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8-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