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白内障系列之二/白内障有哪些治疗方法?
话说老年性白内障之二
上一篇“老年性白内障怎么回事”提到白内障的治疗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本篇就谈谈白内障的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
主要是指药物治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药物被科学证明可以治疗白内障,这就像白头发一样,没有任何药物可以让白头发变黑,当然,染发剂不算。换句话说,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药可以治疗白内障,就像世界上没有返老还童药物一样,目前在医院和药店里能买到的治疗白内障的眼液药物仅仅是起到改善眼部微环境、延缓白内障进展的作用。如果有谁能研制出有效治疗白内障的药物,一定能拿到诺贝尔奖。
在这里,不能不提到莎普爱思滴眼液,它的广告做得太神了,但它的作用并不比白内停、卡林-U 或者麝珠明目滴眼液强,价格却很贵,而且没有纳入医保目录,需要自费购买。
总之,没有治疗白内障的特效药,最终还是需要采取手术的方法解决白内障。
另外,生活中,可以注意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及矿物质的新鲜蔬菜水果和五谷杂粮,注意防止紫外线的过度照射,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于疲劳,不要压力过大,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保证足够的睡眠。如果有全身性疾病,例如糖尿病、免疫性疾病等,在疾病的发展和治疗过程中,会促进白内障的进展,所以,要积极治疗控制这些全身病,也可以抑制白内障的进展。
手术治疗
白内障发展到什么程度就需要做手术?
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法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一般认为当视力下降影响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例如:看电视或路标模糊,阅读不便,除外其它原因即可行手术。特别是双眼老年性白内障的患者,不要等到完全看不见了再施行手术。过去,由于技术和仪器设备的局限,成熟的白内障做手术效果好,不容易引起并发症,所以,很多老人还存在这种错误观念“等看不见的时候再手术”,这个观念过时了,过时的观念可能会延误手术时机,因为白内障过度成熟的时候,超声乳化手术风险会增加,术后恢复所需要的时间也会延长。而且,有些过度成熟的白内障,会引起青光眼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不必要损失。
高龄老人也能做白内障手术吗?
白内障手术不分年龄,只要是身体条件好,90岁以上的老人也可施行手术,百岁老人做手术的也不少见。但老年人伴随的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要得到有效的控制,血压、血糖等指标能够稳定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必要时需要在心电监护下来完成手术。
白内障手术一定要植入人工晶体吗?
白内障手术是一定要植入人工晶体的。目前,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是世界上普遍采用的最先进的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方法,也是非常成熟的一种手术。通过仅3.2mm甚至更小的切口,将混浊的晶状体核粉碎成乳糜状吸出,然后植入一枚人工晶状体。由于切口小、术后视力恢复快,而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白内障手术中植入人工晶状体,可以避免手术后配戴高度远视眼镜的麻烦和不便,也可以早期获得较为满意的视力。但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外伤性白内障的Ⅰ期手术、小于2岁的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Ⅱ期植入人工晶体。
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工晶体?
人工晶体有很多种,有硬性人工晶体、能折叠的软性人工晶体。硬性人工晶体多用于大切口的白内障手术,随着晶体工艺和技术的不断完善,现在有了软的折叠晶体,医生和病人基本上不用了;折叠的人工晶体适用于主流的超声乳化手术,通过很小的切开推注到晶体囊袋内后再舒展开就行了。
折叠人工晶体种类也很多,主要包括单焦点人工晶体(球面人工晶体、非球面人工晶体)、多焦点人工晶体,还有一些其他功能如Toric散光矫正人工晶体、黄色人工晶体等。
折叠人工晶体的材料基本一样,能终身使用。人工晶体的区别主要在于手术以后看一个焦点(远处或者近处)还是两个焦点(远处和近处)。
单焦人工晶体可以让患者看远,看近处需要戴老花镜,适用于原来不近视、近视度数非常低的病人。单焦点人工晶体也可以让患者看近处,看远处需要戴近视眼镜,这种情况适用于原来近视、没戴过花镜的病人。
多焦点人工晶体能同时解决看远看近两个焦点的问题,比较方便。但是散光比较大的病人尽量不要使用,否则手术以后看东西会不舒服。散光比较大的病人可以使用Toric散光矫正人工晶体。有眼底病的病人尽量也不要应用多焦点人工晶体,否则以后治疗眼底时很不方便,而且也没必要一定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
对于每一个白内障患者而言,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用眼习惯(看远多还是看书报多)来选择晶体,更要多跟手术医师沟通,医师也会根据您的需求和眼部的一些数据来给您量身定制选择合适的人工晶体。
总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种药物能治疗白内障,所谓“能治疗白内障”的药物仅仅起到延缓白内障进展的作用。当白内障进展到影响正常生活的时候,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可以接受白内障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安全成熟的一种眼科手术,手术中需要植入一枚人工晶体。人工晶体的种类很多,需要根据每个人眼部的情况和用眼需求来进行个性化选择,具体事宜要充分地跟手术医生进行沟通。
本文是李海丽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