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重症、中风患者内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和实施原则
一、什么是内环境?!
在阐述内环境管理之前,先明确三个定义:
老年的定义:通常是指60岁以上的人:其中60-69岁为低龄老人;70-79岁为中龄老人;80岁以上为高龄老人。
重症的定义:是指生命体征不太稳定,至少存在两个或以上的重要器官存在功能不全;
内环境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组织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学名叫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液、淋巴和组织液)。这一定义来源于细胞培养,由一名法国医生命名,他观察到一个现象:要让细胞在体外环境中(通常是试管或者培养基)存活、繁殖,必须具备几个基本的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离子浓度、酸碱度、糖分。(如下图所示)
众所周知,人体是由无数的细胞组成,不同类型的细胞再构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但是,人体又不是简单的细胞堆砌而成的,否则凭借现代科技,早就能在试管里“造人”了。因此。这个狭义的内环境显然不适合人体,因此我们就需要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审视人体的生存环境。这个环境就是今天我重点想说的广义的内环境,它是指维持机体各个组织器官基本正常运转的整个内环境。
因此,广义的内环境其实是指人体内部整个环境,需要我们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细胞以及其他系统共同协作,才能保持稳定。
二、为什么要强调中风老人的内环境管理?!
2.1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首先,老年与衰老是两种相似,但不等同的概念。
其次,衰老既是一种生理学范畴,也是一种社会学范畴。
例如,有些中青年人虽然年龄不大,但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心理、意志力等方面可能已经衰老了。而社会上我们也经常能看到一些鹤发童颜,且精神抖擞的老人!
但无论如何,年龄这个生理坎还是存在的。那么,老年人会出现什么样的生理变化呢?!
下图几乎概括了发生在老年人身上所有的心身变化,身体的、心理的、智力的和精神上的。
从上图不难看出,老年或衰老并不只是白发苍苍,皱褶的脸上长点老年斑那么简单,而是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从身体到精神的全面变老。
2.2 为什么老年重症中风患者的内环境管理很重要?!
(1)他们承受中风打击的能力和自我修复的能力都不如年轻人;
(2)他们身体主要脏器的功能储备都或多或少地打了折扣;
(3)他们对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反应,代谢药物的能力也不如年轻人;
(4)他们更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而且康复效果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用中医解释或许更容易理解,我们可以把内环境理解为一个人的“本”,而稳定内环境就相当于“扶正固本”了。
用中华武术的理念去理解,药物等治疗相当于外功,内环境稳定就相当于内功了。
再用旧房维修的思路去理解,每一个重症中风老人犹如一间千疮百孔的老房子,内环境稳定就相当于帮这间旧屋稳固地基、加固柱梁了。
比喻虽不同,但道理却是相通。
三、如何管理老年、重症中风患者的内环境?!
3.1 全面评估的原则
眼睛不能只盯着发生中风的大脑,还要评估老人的心脏、肺部、消化道、肝肾等等脏器的功能。
临床上,许多老年患者并不是死于中风,而是死于肺部感染、心力衰竭或者是消化道出血的。而且,许多药物也对肝肾有毒性,一厢情愿地给一堆药物,很可能适得其反!
3.2 早期预判的原则
如前所述,老年人对各种伤害的反应不如年轻人。许多情况下,某一脏器的功能已经到了快支撑不住了,老人家却并无明显的反应,如果不进行早期预判,很可能步入无法逆转的境地。
3.3 综合判断的原则
目前的科技水平还没有达到仅凭一种检查设备和手段就能全面洞悉老年人的内环境状况。必须采集各种临床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例如,在评估老年重症患者的血容量是否足够时,不能仅看血压、心率,还要同时结合患者
(1)是否存在口干;
(2)痰是否浓稠;
(3)精神状态是烦躁还是萎靡;
(4)尿量是增多还是减少;
(5)尿比重和血球压积是增高还是下降;
(6)中心静脉压是高;
(7)四肢末梢是温暖还是冰凉;
(8)血浆渗透压的高与低;
(9)患者的营养状况,等等因素。
其他方面也大致如此!
因此,要做好此类患者的内环境管理不仅考验医生的临床经验,更考验医生看病的思维逻辑!
3.4 适可而止的原则
有一个很重要的中医理论既适合老年重症中风患者的内环境管理,也适合做人做事:
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大意是,不必贪念过重,凡是都要适可而止!
否则,修内功就会变成连外功,过度追求完美就会变成伤人伤己的走火入魔。
矫枉过正是人之通病,但医生非常人,心中可有矫枉之心,不可用过正之力。
这一点作为患者家属也需要理解的谨慎小心,甚至某些场合的“不作为”!
总之,老年、重症中风患者不是简单的大脑梗死或出血的问题,而是一个全面的、全身的、系统的、持久的攻防问题和近远期获益的平衡问题。内环境的稳定不仅关乎此类患者能否平稳度过危险期,也为后面的康复创造时机。
作为医生,要时刻牢记自己所诊治的患者是一个各项生理机能都在退化的老人家,要充分调动和利用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培养科学、缜密、全面的逻辑思维,并在实施过程中细心洞察每一个细节。
作为患者家属,也必须牢记自己的父母不是一个年轻人,要适度调低心中的期望值,耐心配合医生帮助患者平稳度过最危险的难关,静心等待时机的逆转!
本文是徐武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