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选
发表者:姚家奇 人已读
斜视是儿童的常见眼病,发病率为1%-3%。其中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最常见的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的自然病程尚不清楚。大多学者认为它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间歇性外斜视随着时间会逐渐改善, 或斜视角度不发生改变。
一、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特征
(一)临床表现
间歇性外斜视早期表现为注视远处物体时出现间歇性或恒定性外斜视,视近时可维持正常的眼位和双眼视功能。随着疾病的进展,间歇性外斜视的出现频率和持续时间逐渐增加,融合和调节性集合功能逐渐减弱,注视近处时也可出现间歇性外斜视。即使患者有很好的融合控制能力,远近外斜视角度仍逐渐趋于一致,最后可发展为恒定性外斜视,并导致远近双眼单视功能不可逆性的丧失。除了视远时外斜视明显外,由于维持正常眼位需要代偿性融合功能被激活,因此在患者注意力不集中、明亮光线或者疲劳时,均可表现出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也可伴随其他眼球运动异常,主要是下斜肌功能亢进以及侧转的非共同性(水平侧转注视时外斜角度减小)。
间歇性外斜视区别于其他斜视有几个独特的特征:
(1)在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中,虽然在眼球正位时有双眼视功能,却很少在眼位偏斜时出现复视,这可能是由于单眼抑制,偏斜眼的物像被发育中的视觉系统所抑制。而新发病的间歇性外斜视成人却经常会有复视的主诉。
(2)间歇性外斜视的另一个特征是患者常在阳光下喜闭单眼,其原因不明,可能是因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在户外注视远处物体时,缺乏近视标刺激集合,且明亮的光线闪烁视网膜,影响了融合功能,从而表现出外斜。这时患者会闭上单眼避免复视和视混淆。临床上也观察到异常视网膜对应的患者中畏光的主诉要比正常视网膜对应的患者少。
(3)间歇性外斜视另一个比较少为人知的症状是视物显小。当患者注视远处物体时,会用调节性集合来控制外斜视,而集合和调节会使物体看上去变得小而近。
(二)视力及双眼视功能
1.视力: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双眼视力通常正常。美国的一项研究中报道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中弱视的发病率为4.5%,屈光不正的发病率及构成比也与同年龄段儿童相同。但也有研究认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近视的发病率更高。在一项亚洲儿童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中近视的比率(43%)较内斜视患者明显增多。在这些患者中,调节力的降低可能是外斜视的主要原因。
2.远近立体视:许多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近距离立体视正常,而远距离立体视不良。然而,也有一部分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表现为亚正常的双眼视功能,近立体视下降11%~ 31%。因此,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必须联合进行远、近立体视检查。临床上也常应用立体视检查方法作为评估间歇性外斜视改善或者恶化的指标。目前临床多采用同视机检查远距离立体视,同视机因为非自然状态分离双眼,分视的双眼无共同视觉背景,斜视眼多被抑制,故无法准确测定隐斜和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立体视。
3.视网膜对应: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正常视网膜对应与异常视网膜对应可以同时存在,当一眼外斜时为异常视网膜对应,正位时为正常视网膜对应。因此,从视网膜对应的关系来考虑,将间歇性外斜视分为正常对应间歇性外斜视和双重对应间歇性外斜视。
(三)分型
临床上应用三棱镜交替遮盖方法检查间歇性外斜视的远近斜视角度,同时根据远近斜视度的差别将其分为基本型、外展过强型和集合不足型。
1.基本型:远近的外斜视角度相似。
2.外展过强型:视远的外斜视角度大于视近的外斜视角度至少10 PD。
3.集合不足型:视近的外斜视角度大于视远的外斜视角度。
二 治疗
(一)治疗现状
目前临床上大多认为,间歇性外斜视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1)外斜视的角度,(2)间歇性外斜视的控制能力,(3)立体视功能。若间歇性外斜视远距离斜视角度< 15-20 PD,多选择非手术治疗。若远距离斜视角度≥20 PD,斜视的角度、出现频率、控制能力和立体视功能是决定是否需要手术干预的重要指标。斜视的控制能力是指在家和诊所时斜视出现的频率,以及遮盖试验后控制眼位的难易程度。若间歇性外斜视可很好的被控制通常倾向于观察或保守治疗。若患者在清醒时可观察到的斜视出现频率大于50%,以及遮盖试验检查时发现患者控制眼球正位的能力很差,通常认为需要手术治疗。尽管如此,由于眼位控制能力的测定并没有被标准化,许多临床医师仍不清楚究竟何时进行手术是最合适的。
(二)非手术治疗进展
间歇性外斜视的非手术治疗多需与手术方式联合。非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通过消除抑制(使大脑同时识别双眼的视觉信号),当眼位偏斜时帮助识别复视,以及建立融合储备(眼球的运动融合能力),以增强患者对间歇性外斜视的控制能力。其中包括:
1.正位视训练。通过增强融合储备,从而增加视近时斜视的控制能力。这种治疗只能应用于较大的儿童,并只适用于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对其他类型外斜视以及视远时的斜视没有帮助。正位视训练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手术的替代疗法。
2.遮盖治疗。方法为部分遮盖(4~6 h/d)或全遮盖主导眼,或者在没有明显主视眼的患者中进行交替遮盖。治疗的目的是防止或者消除异常视网膜对应和单眼抑制,通过对抗抑制机制,诱导复视并刺激运动性融合,从而增加斜视的控制能力。然而,这种增加控制的作用可能只是暂时的,当遮盖去除后,间歇性外斜视会再出现,长期的效果还不清楚。
3.负镜过矫。Kushner认为,负镜过矫疗法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的一种方法,其理论依据在于通过负镜刺激调节性集合,可以帮助一些儿童控制眼位,减少外斜。因此,即使轻度的近视也需矫正,帮助患者控制外斜视。而轻到中度的远视不一定要矫正,因为担心远视矫正后会加重间歇性外斜视。但是若远视>4.00 D(或者远视屈光参差>1.50 D),光学矫正后会更好的控制外斜视。在远视度数较高的儿童中,注视近处物体时不能维持足够的集合使视网膜成像清晰,而调节的缺乏会产生模糊的视网膜像,从而表现出外斜视。因此,在这些患者中,光学矫正可有助于视网膜成像清晰并控制外斜视。然而,由于许多间歇性外斜视的患儿不需要戴镜,这种治疗可能很难劝说患者接受,并且治疗效果持续的时间也很有限。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可能会引起视疲劳,但并不需担心这种治疗会增加近视的度数。
4.三棱镜治疗。多数学者认为,只有某些患者可用三棱镜矫正外斜,逐渐减少斜视度从而避免手术。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若用三棱镜矫正良好,那么术后将会有良好的矫正效果。然而,由于往往需要很大度数的三棱镜进行矫正,因此患者的依从性很差。
5.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同时向两侧外直肌注射肉毒杆菌毒素A也是一种手术的替代方式。
(三)手术治疗进展
1.手术年龄:关于间歇性外斜视的最佳手术年龄仍存在争议。由于间歇性外斜视的自然病程尚不明确,一些学者认为对视觉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过早施行手术,若术后过矫出现连续性内斜视,有形成弱视的风险并会丧失已存在的双眼视功能,因此赞成延期手术。而赞成早期手术(4岁或4岁以前)的学者则认为,斜视所引起的感觉缺陷是可逆的,因此即使有形成弱视的风险,早期手术仍更可能取得双眼单视和立体视觉的功能恢复。von Noorden的研究发现三年之内有75%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病情是逐渐进展的。在一项184名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研究中发现,在平均9.2年的随访期内只有4%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可自发缓解,而5年内23%的患者,20年内53%的患者斜视角度增加> 10 PD。因此认为间歇性外斜视有逐渐加重的倾向,延期手术可能会加深抑制程度,减小融合范围。而Abroms等在一项回顾性、横断面研究中,对76例间歇性或恒定性外斜视手术结果分析后发现,早期手术丧失双眼视的风险较低,有更大的可能将立体视提高到60弧秒甚至更好。Pratt-Johnson在前瞻性研究中统计了100名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调查手术是否可消除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单眼抑制,以及过矫对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在这项研究中,81%的患者外观满意且在术后1年内检查出的斜视角度小于10 PD,41%的患者获得了功能治愈,研究认为4岁前进行手术是获得功能治愈的最关键因素。实际上,在考虑手术年龄时,斜视初始发病的年龄和持续的时间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2.手术方式:手术治疗为调整水平眼外肌位置或长度,以改善眼球位置及双眼功能。间歇性外斜视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单眼内直肌缩短联合外直肌后退,以及单/双眼外直肌后退。目前对外展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多行双外直肌后退术,类似外展过强型和基本型行单眼的后退缩短术。Kushner的研究也同样认为,对于基本型的间歇性外斜视,单侧后退缩短手术比双侧后退手术更为有效。他分析了33例基本型外斜视患者分别行双眼外直肌后退和单眼后退缩短术,术后效果比较认为,基本型外斜视应行单眼后退缩短术。而对68例类似外展过强型外斜视术后效果分析后认为,双侧外直肌后退术可有效的矫正类似外展过强型外斜视。在这项研究中,有68例外展过强型外斜视的患者,行对称性双侧外直肌后退术,其中55例(80%)结果满意。虽然这些患者没有与其他行同侧退缩术的患者相比,但双侧手术的高成功率使这种手术方式可有效的解决外展过强型的外斜视。对于外斜角度在15~25 PD之间的患者,单侧外直肌后退是一种有效的术式。若患者单眼弱视,视力低于20/50,可考虑在弱视眼行单眼的退缩术,而避免在好眼上手术。应当注意在侧转存在非共同性(水平侧转注视时外斜角度减小)的患者中,术后易出现过矫。在这些患者中,不应再行常规量的外直肌后退,而应减小手术量。
3.过矫、复发的处理: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眼位仍有向外漂移的可能,术后欠矫或复发比过矫更为常见,且随访的时间越长发生的几率越高。因此手术量应以能测到的最大斜视角进行(看远的斜视角度或者遮盖后的斜视角度)。若患者的融合控制良好,轻度的欠矫通常只需观察。若为了取得稳定的双眼视功能可给予底向内三棱镜。如戴镜1年左右还未治愈,则要再次手术。术后早期欠矫的患者预后可能更差,再次手术的几率更高。若在术后第1周欠矫度数大于10PD,则患者很有可能需要二次手术。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术后早期稍过矫(10~15PD)是远期效果良好的提示,能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功能治愈。术后早期的小度数过矫会在6周内逐渐消失。但术后持续性过矫可将间歇性外斜视转变为持续性内斜视。这反而会使敏感的患者产生复视、弱视并丧失立体视。若术后出现连续性内斜视并且持续时间超过2~4周,需要部分遮盖或者三棱镜治疗。当配戴三棱镜时需保留小度数的残余内斜视以促进集合。8周后,若连续性内斜视还存在,并且度数稳定,可能需要进行再次手术。内直肌行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对连续性内斜视也可能是有效的,特别是当患者还存在融合功能时。对于4岁以下的儿童,部分遮盖特别重要,可防止单眼抑制和弱视的出现。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8-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