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礼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诊后必读

化疗后要验血常规,听听专业药师的指导

发表者:徐礼 人已读

化疗是治疗晚期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化疗也会带来很多不良反应,除了脱发、恶心呕吐以外,严重的就是骨髓抑制了。骨髓抑制后患者可能会发生高热等严重感染、出血等严重后果,及时发现骨髓抑制并给予相应处理至关重要。

什么是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就是杀伤了人体骨髓里面的造血细胞,使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不能“积极”生产,从而发生血细胞的减少。

导致骨髓抑制的因素有哪些?

发生骨髓抑制的风险因素包括治疗因素和患者自身因素。

化疗药物普遍会导致骨髓抑制,差别在于轻重程度不一样而已。常用的化疗药物中,环磷酰胺、依托泊苷的骨髓抑制较常见。

患者自身因素有:1.年龄越大骨髓功能越低;2.肝肾功能减退会减少化疗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延长化疗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增加其毒性;3.恶病质、营养不良也会导致机体修复减退;4.以前的治疗,如胸骨、椎骨、骨盆的放疗会加重骨髓的损伤;5.肿瘤侵犯骨髓会导致骨髓储备功能不足;6.感染会消耗外周的中性粒细胞,同时合并使用抗感染药物也会进一步加重骨髓抑制;7.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可引起骨髓造血祖细胞无效生成。

骨髓抑制带来哪些不良后果?

白细胞减少:其中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比白细胞总数更为重要。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代表人体的防御系统功能可能降低,容易感染细菌、真菌、病毒,从而出现严重的感染。

红细胞减少:就是我们常说起的“贫血”,组织缺氧会导致一般状况差,从而感觉乏力、头晕、心跳加快。

血小板减少:会容易出血,比如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瘀斑,严重时会出现我们“看不见”的内脏大出血。

如何监测血常规?

对于大多数患者,在化疗后应隔天监测一次血常规,直至化疗后21天。粒细胞减少一般在第1天化疗后10-14天达最低点,血小板减少在这个时间段前后达最低点,也会根据患者的自身因素提前发生或急剧发生。化疗后的血象“风云变幻”,复查应密切而及时,因此患者必须端正心态,不要掉以轻心。

根据骨髓抑制分级标准(下表),若患者出现Ⅰ-Ⅱ°骨髓抑制,请密切留意是否发热、黏膜出血(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等);若体温>38.3℃,请立即就医复查血常规。

若患者出现Ⅲ°骨髓抑制(白细胞<2×109/L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109/L,或血红蛋白<80g/L,或血小板<50×109/L),应立即到就近医院告诉医生:“我刚完成一次化疗,这是复查的血常规”,继而接受治疗。

骨髓抑制重在预防,及时处理!

通过药物可以积极预防和治疗骨髓抑制,因此及早发现并处理是关键。一般而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109/L或血小板<50×109/L,是发生Ⅲ°粒细胞减少或Ⅲ°血小板减少的临界点,是容易出现并发症的信号,也是需要积极干预的指征。

王嗲嗲年龄70岁了、肿瘤侵犯胸椎、接受的化疗药物卡铂和依托泊苷治疗容易引起骨髓抑制,属于发生骨髓抑制的重点监控人群。临床药师建议他出院回家后密切监测血常规,及时了解血常规情况,及早进行干预治疗。

温馨提示:血常规不需要空腹抽血,可以每天散步时,到居住地附近的医院抽血检查。

以上文章出自湖南省肿瘤医院临床药师 龚倩教授。

mmexport1516762057857.jpg

mmexport1516762063719.jpg


本文是徐礼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8-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