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胶质瘤的诊断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脊柱肿瘤诊治中心
诊疗团队:曹依群,郝斌,卢云鹤
胶质瘤的介绍,请参考文章:什么是胶质瘤:https://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gem22_5753856944.htm
胶质瘤的诊断,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多模态影像辅助检查以及术后病理等进行综合考虑和判断。患者有临床症状表现后,就诊时最常做的检查包括头颅CT 与MRI。随着磁共振技术进展,各种多模态序列对胶质瘤诊断形成了良好互补,尤其对于功能区或者脑深部病变(图1)。
图1.现有主要MRI技术:MRA 血管成像;MRS波谱成像;PWI灌注成像; DWI弥散成像;DTI弥散张量成像;BOLD语言功能成像;SWI磁敏感加权成像
胶质瘤在CT上,往往表现为脑内、低信号的病变;低级别胶质瘤一般无瘤周水肿,高级别胶质瘤往往伴有瘤周水肿。此外,CT在发现是否有肿瘤出血以及钙化,优于磁共振。瘤卒中发生的出血,在CT上表现为高信号,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较高。肿瘤伴有钙化的发生,提示肿瘤的病理类型为少枝的可能性大。
磁共振在显示肿瘤的部位、性质等方面,要优于CT检查。低级别胶质瘤在磁共振上往往表现为T1低信号、T2 高信号的脑内病变,主要位于白质内,与周围脑组织在影像上往往存在较为清晰的边界,瘤周水肿往往较轻,病变一般不强化。高级别胶质瘤一般信号不均一,T1 低信号、T2高信号;但如有出血存在,则T1有时也有高信号的存在;肿瘤往往有明显的不均一强化;肿瘤与周围脑组织界限不清;瘤周水肿较为严重。有时,胶质瘤与其他的病变,例如炎症、缺血等,不是很容易区分。
因此,有可能需要做其他的检查,包括PET、MRS等检查,进一步了解病变的糖代谢及其他分子代谢情况,从而进行鉴别诊断的区分。此外,有时为了明确病变与周围脑组织功能的关系,还要进行所谓的功能磁共振检查(fMRI)。
活检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影像学诊断,但是受肿瘤的异质性、靶区选择等因素影响仍存在误诊率。一项回顾性分析研究显示与开颅手术相比较,立体定向活检的术后并发症较低(12.3% vs. 3.7%),但误诊率高达49%(III级证据,Jackson 2001)。另一项关于开颅手术切除比较立体定向活检治疗老年人HGG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II级证据,Vuorinen 2003),开颅手术切除(包括全切除和次全切除)比立体定向活检可获得2.757倍的中位生存期(95% CI 1.004–7.568,p=0.049),但总收益有限,并且两者的恶化进展时间无明显差异。另有研究显示(III级证据,Hall 1998):活检的相关致残因素为:基底节损伤、丘脑损伤、糖尿病及手术当天的高血糖症。致残率为3.5%,致死率为0.7%,均与穿刺引起的出血有关。
通过这些检查,一般可以在手术前,对胶质瘤的部位以及恶性程度级别,有个初步的临床判断。但是,最终的诊断,要依赖于手术后的病理诊断。
目前常用的胶质瘤分子标志物都有以下:
IDH突变
异柠檬酸脱氢酶(IDH),有三种异构酶形式(IDH1/2/3),IDH1/2存在于体细胞突变。存在IDH基因突变的患者预后较好,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也较长。IDH野生型患者的预后则较差,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相对较短。
MGMT启动子甲基化
六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是一种重要的DNA修复酶,能够迅速修复由烷化剂药物引起的DNA烷基化损伤,从而使细胞对烷化剂产生耐受。MGMT启动子甲基化提示胶质母细胞瘤(GBM)患者预后较好。
染色体1p/19q共缺失
在胶质瘤中,1p和19q的缺失与肿瘤中的少枝胶质细胞成分有关,共缺失患者对放疗和化疗效果好,提示着较长生存期,预后相对良好。
不可否认,分子特征对胶质瘤的分型和预后能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但是,根据最新的指南,分子检测也仅仅是指明了胶质瘤的预后,但是对于选择治疗方法的帮助并不多。
本文系曹依群医生团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曹依群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