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魏良洲 三甲
魏良洲 主任医师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消化内科

为什么说“老胃病”或者怀疑胃病,就应该做胃镜检查?

4517人已读

为什么说“老胃病”或者怀疑胃病,就应该做胃镜检查?

医学发展到目前为止,尚无能够取代胃镜的检查方法,很多人一提及胃镜就“色变”,总想找个替代的方法,舒舒服服的看好胃病。现今为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许多医院进行了人性化的设计,开展了“无痛”检查,使更多人接受了胃镜检查。胃镜检查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能够发现癌前病变或着早期胃癌甚至是胃癌。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癌前病变,仅供参考。

胃癌癌前病变

1. 胃息肉

胃镜下发现息肉,但不能用于区分胃息肉的组织学分类,因此应进行活检。研究表明,绝大部分胃上皮息肉是胃底腺息肉或增生性息肉。散发性胃底腺息肉可能与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相关,但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中出现胃底腺息肉时患癌症的风险并不增高。相反,增生性息肉与胃癌发生风险升高相关。在5%-19%的增生性息肉患者中可发现异型增生及恶性肿瘤,有专家建议对直径大于0.5-1cm的增生性息肉进行切除。较多研究表明,直径大于1cm及蒂状增生性息肉为异型增生的风险因素。此外,腺瘤性息肉也有发展位恶性肿瘤的潜能。情况允许时,应对胃腺瘤性息肉行胃镜下切除,但对术后患者进行随访发现复发率可达到2.6%,且有1.3%的患者出现胃癌。在腺瘤性息肉切除术后一年后应行内镜检查,随后每3-5年行内镜检查。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环境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时可能出现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此时应进行切除。

2. 胃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研究发现,胃肠上皮化生患者比正常人群患胃癌的风险高10倍。胃肠上皮化生是一种癌前病变,可能与HP感染、吸烟和高盐饮食相关。研究发现,胃肠上皮化生患者中胃癌的发生率高达11%,而胃镜监管有助于肿瘤的早期发现及改善生存率。胃肠上皮化生患者伴发高度异型增生(也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发生癌症的风险显著增高。有研究建议,胃肠上皮化生患者中发现低度的异型增生,在1年内应该重复多次胃镜检查并进行活检,当两次连续的内镜及活检检查未发现异型增生时,可以暂停胃镜监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并发侵袭性腺癌,且25%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将会在一年内进展为腺癌,因此确诊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应该进行手术或者胃镜下切除术。

3.难治性贫血的原因
胃腺癌的患者出现恶性贫血可能与A型萎缩性胃炎相关,活动性溃疡,慢性糜烂性胃炎都可能是贫血难以纠正的原因,无论伴或不伴上消化道症状均应进行胃镜检查。
4.
胃类癌
胃类癌可以分为4型:1型与A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关;2型特点为多发、高分化且与卓-艾综合症及多发内分泌腺瘤形成相关;3型特点为单发、高分化、散发;4型为单发及低分化。对于胃类癌的胃镜检查可以评估类癌的大小、数量和分布。一旦通过内镜诊断了胃类癌,超声胃镜检查有助于确定侵袭的深度,进而决定是否考虑进行粘膜切除。
5.
胃外科手术后

胃部分切除术后的残胃,发生胃癌的风险升高。胃镜随访研究发现这些术后患者有4%-6%发生了胃癌,且出现了异型增生到癌症这一过程。研究发现在初次手术后的15-20年后发生胃癌的风险最高。
胃恶性肿瘤
1. 腺癌(胃癌)

1)诊断
腺癌是常见的胃恶性肿瘤,外形主要表现为难愈合性胃溃疡或弥漫浸润型(皮革胃)。诊断胃癌的金标准是内镜下粘膜活检,一般情况时检测溃疡或异常粘膜处的组织,但在恶性胃溃疡中主要检测溃疡边缘的多处组织及溃疡底部的组织。

2)分期
现今有很多家属询问,胃癌是什么期?早些年,由于技术的落后,经胃镜检查发现的胃癌均为中或晚期,也就是说病灶大,有淋巴结的转移。近些年由于胃镜技术的发展和辅助技术,可以发现未转移的胃癌也称为早癌。胃粘膜电子染色、放大胃镜和超声胃镜是主要的有利工具。使用放大胃镜对胃粘膜的结构看得更细致,更能准确定位进行活组织检查。在肿瘤未发生转移时,使用超声胃镜分期对集中于区域性和非区域性淋巴结分期及原发肿瘤的分期。

3)内镜下治疗
在高风险发生胃癌的人群中进行癌症筛选有利于发现早期胃癌患者,而早期胃癌是可以通过胃镜治疗的。 最近的研究发现在早期胃癌患者中行内镜粘膜整块切除率可达到87.7%,而显著出血率及穿孔率均仅为1%左右,创伤和风险远小于外科手术,使胃癌的治疗进入了微创化时代。

4)病情缓解
胃癌所致的恶性胃十二指肠梗阻可能使得胃、十二指肠和胰胆系恶性肿瘤复杂化,并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营养状态。通过胃镜下支架放置对于缓解恶性胃出口梗阻是安全有效的。然而,另一些研究表明尽管内镜下支架放置有利于患者迅速恢复饮食,但胃空肠吻合术在达到长期缓解方面更有效。

2.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这是一种起源于结外边缘区B细胞的一种低级B细胞淋巴瘤,可出现在胃、肺、小肠和其他器官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中。胃MALT淋巴瘤与胃腺癌在病理学上完全不同,但可出现相同的症状(如消化不良、体重减轻或上消化道出血)。胃MALT淋巴瘤的内镜下改变多样,粘膜活检可以确诊。大部分胃MALT淋巴瘤患者都伴HP感染,其机制可能是HP相关的慢性炎症通过触发B细胞克隆性增殖进而导致MALT淋巴瘤。低等级的MALT淋巴瘤均应该进行HP根除治疗,80%的患者因此达到了临床缓解。
3.
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间质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超声引导穿刺常用于其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具有恶性潜能的特征为:直径超过2cm、分叶状或不规则边缘、相邻结构的侵袭以及密度不均匀。超声胃镜直接取样有助于鉴别胃肠道间质瘤和其他上皮下病变,但在预测恶性潜能方面并不理想。使用胃肠道间质瘤获取的胃肠道间质瘤细胞学标本中可发现梭形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则可以进一步确诊。一般而言,有症状的胃肠道间质瘤病变应手术切除,特别是在病变为出血原因时。无症状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肿瘤直径大于2cm或超声胃镜下肿瘤特征提示有恶性潜能时,均应该考虑手术切除。

魏良洲
魏良洲 主任医师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