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康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养生保健

眩晕症的中医治疗

发表者:彭康 人已读

眩晕是目眩和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昏花旋转,或如天眩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因眩晕常伴有发热头痛,耳聋耳鸣,恶心呕吐,面红目赤,心悸汗出,肢体震颤等症状。在中医历代文献中有“头眩”、“掉眩”、“眩冒”、“冒眩”、“癫眩”、“风眩”、“头晕”、“眩运”等记载。自清代以后才统一称为“眩晕”。

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历代医家有许多的论述,《内经》以肝风主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后世医家有各自的观点,金元时代刘河间认为是“风火”为患;朱丹溪则偏主于痰,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张景岳强调了“无虚不作眩”,在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现代中医普遍采用了现代的科学诊断技术,一般都运用病证和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方法,对眩晕症的诊治,都采用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如首先应有现代的诊断技术,确诊眩晕是内耳性、中枢性、颅内占位性、感染性和低血压贫血性等的病因,然后再进行辨证施治,既提高了辨证的准确性,也提高了临床疗效。凡耳源性眩晕如梅尼埃病、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前庭神经元炎、晕动病等;中枢性眩晕如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内疾病、高血压、低血压;其它原因所致的如低血糖、贫血、神经官能症等,以眩晕为主症者,均可按中医“眩晕症”来辨证论治。

中医对“眩晕症”来辨证分型主要有:①风火上扰型(主见于高血压兼外感);②肝阳上亢型(主见于高血压);③脉涩血亏型(主见于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血栓后遗症等);④肝肾阴虚型(主见于内耳性眩晕);⑤气血两虚型(主见于贫血、低血压);⑥瘀血内阻型(主见于脑外伤、脑震荡)。各型以辨证要点为依据,处方治疗,选用相应汤剂或中成药,也可配合针灸疗法。

在预防调摄方面,①平时应注意增强机体正气,避免和消除导致眩晕发病的各种内、外因素,保证充分休息与充足睡眠。②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防止用脑过度,节制房事,劳逸结合,不作剧烈的头颈旋转及弯腰动作。③保持身心愉快,戒情志刺激。④饮食因定量、定时,宜清淡,戒烟酒、辛辣、油腻和海腥食物。

本文是彭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