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王琳 三甲
王琳 主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耳鼻喉科

鼻窦黏膜潴留囊肿的手术方式

3731人已读

全面解读:鼻窦黏膜潴留囊肿的手术方式

发病机制

鼻窦黏膜潴留囊肿曾有很多名称,如良性黏膜囊肿、间皮嚢肿、假性囊肿、无分泌型囊肿、间质囊肿、 淋巴管扩张性囊肿、黏膜鼻窦囊肿等等。其形成原因普遍认为:由于黏膜的浆液黏液腺导管阻塞,分泌物蓄积,腺体膨胀,小潴留嚢肿破裂并融合,形成较大囊肿。并且,导管上皮保持完整继续分泌,使窦腔黏膜从骨壁突出,直到一个大囊肿形成。也有人认为黏膜内折进入结缔组织下面是其形成机制。黏膜潴留囊肿公认是一良性的黏膜囊肿。虽然其病因不确定,但是炎症或感染可以加重导管的阻塞,这些病变通常不膨胀性生长,也不侵蚀骨质。

组织病理学

囊肿壁衬有正常假复层柱状呼吸上皮和上颌窦内衬上皮延续,黏膜下层包含一薄层纤维血管的基质,可有一些淋巴细胞浸润。襄腔几乎没有结缔组织断裂。

临床症状与体征

鼻窦黏膜潴留囊肿多见于上额窦,其余各窦腔也不少见。 一般多无症状。有时同侧头或眼睛发沉。偶有感觉异常或疼痛的报道。较多见的面部感觉麻木或面痛,上颌窦本身闷胀疼痛或同侧牙痛。Whitter最近报告疼痛可能与眶下神经在上颌窦内存在裂隙有关系,其导致“非典型面部疼痛”(面胀或牙痛或眶周痛) 有些患者会出现囊液自行从鼻腔流出。

诊断

因为鼻窦黏膜潴留囊肿多无症状,所以经常因其他原因偶然发现,口腔科医生因拍牙片可能是第一个发现的人。鼻窦黏膜潴留囊肿诊断主要根据鼻窦X线片和CT或MRI来确诊(见影像学诊断)。

检查

鼻腔检査多无异常表现,内镜上颌窦检查示黏膜透明,极薄,呈圆弧型(图1),抽吸其内为桨液或黏液,也有黏脓液,可发生于窦腔各壁,面部疼痛者有可能囊肿悬吊于上颌窦内的神经上。

图1上颌窦黏膜潴留囊肿(双侧)。冠状位CT,骨窗。双侧上颌窦底半球状隆起,密度均匀。

图2 70°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口观察上颌窦黏膜潴留囊肿(左侧)。表面光滑,半透明淡黄色,内壁血管纹清晰。

手术方式

大多数黏膜潴留囊肿因嚢肿自行破裂而自愈。—些诊断可疑或出现疼痛等明显症状的病例则需要手术治疗。

1、传统手术:上额窦囊肿多采用上额窦根治术、上额窦开窗术。筛窦手术有鼻内开筛、鼻外开筛和上颌变内开筛术。蝶窦囊肿既往多采用经中隔进路、鼻内筛窦进路、鼻外筛窦进路和上颌窦进路的蝶窦前壁开放。额窦病灶切除则采用额窦骨成形瓣脂肪填塞手术或Lynch-Howarth手术。上述方法已经很少使用。

2、鼻内镜手术:是目前最有价值、值得推广的方法,其方法简单、迅速、安全、出血少。患者所受痛苦少,易于被医患接受。手术在局麻加表麻下进行,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或儿童,可采用全身麻醉。0°镜和30°、70°角度镜直视下进行。上颌窦囊肿可以行中鼻道自然口开放或下鼻道开窗术两种术式,视囊肿的位置而定,若囊肿位于上颌窦外上或自然口周围,则采用中鼻道开放术(图2),若囊肿位于上颌窦底或前壁,则多采用下鼻道开窗术(图3,为图1病例)。若单纯中鼻道或下鼻道开窗不能满意地摘除囊肿则采取中、下鼻道联合径路。其他窦腔的囊肿,可以采用相应的手术方法(图4~6)。

图3 鼻内镜下经下鼻道上颌窦开窗口观察上颌窦黏膜潴留囊肿(右侧)。表面光滑,半透明淡黄色,内壁血管纹清晰,起自上额窦前壁。

图4 蝶窦黏膜潴留囊肿(左侧)。冠状位CT,软组织窗,左侧蝶窦软组织密度类圆形病灶。

0Y)TL0OYB4B8BV)B$`~432L.png

I(2(7AB6G6FWVGFP2RR@SDK.png

[WA2TVY}L@$SY2BI79_50@U.png

BB{$YV(`W${JBMH%NS3VWB5.png

IAUK)LZ8A{{}H6$QX}UI{OM.png

7)$A%2]GJNM[_GV`O]H}]HO.png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王琳
王琳 主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耳鼻喉科